首页 理论教育 张衡的悲情之赋: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张衡的悲情之赋: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帝初,张衡年届五十。张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路以佐时。从《思玄赋》到《归田赋》,张衡似乎走了一条消极的道路。但在国事日非的时代,张衡的选择,既是洁身自好,也是对现实抗议。张衡依此另设主客问答,代庄子立言,又进一步有所发挥。张衡和庄子的寓言虽有繁简的不同,但在其通脱达观的后面,对人生沉重的哀痛,却是一致的。

张衡的悲情之赋: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二、张衡的悲情之赋

在张衡以前,曾有苏顺作过一篇《叹怀赋》。苏顺,和、安帝时人,以才学著称于世。尝隐居学道,晚年始出仕。他的《叹怀赋》是汉赋中第一篇伤逝的文字:

悲终风之陨箨,条枝梢以摧伤。桂敷荣而方盛,遭暮冬之隆霜。华霏霏之将实,中夭零而消亡。童乌濬其明哲,悲何寿之不将。嗟刘生之若兹,奄弥留而永伤。

死者刘生,显然是后学晚辈。苏顺爱其早慧,伤其早逝,其文其情,真挚深切,全无长辈的矜持。前6句以比兴起情,后4句直抒胸臆,既是抒情的小赋,又可以看作抒情诗。

顺帝初,张衡年届五十。回首往事,感慨系之,作《鸿赋》。其序曰:

南寓衡阳,避初寒也。若其雅步清音,远心高韵,鹓鸾已降,罕见其俦。而锻翮墙阴,偶影独立,唼味秕稗,鸡鹜为伍,不亦伤乎?予五十之年,忽焉以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息慰。

其赋虽无存,但从这篇序文中,可见其沦落不遇的深沉感叹,这对理解他的《归田赋》一类的抒情小赋,很有参考价值。

张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路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www.xing528.com)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img80img81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盘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焉知荣辱之所如!

赋的前一段,作者写自己与古代的仁人志士有同病之苦,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人才的横遭压抑、排斥。后面一段写自己在仲春原野上的游乐,有感于鸟的触矢而毙命,鱼的贪饵而上钩,进一步想到名利之不足取和老子“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遗训,决心返回蓬庐,弹琴读书,游心物外。张衡另有一篇《思玄赋》,有感于政治黑暗,是非不分,“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从《思玄赋》到《归田赋》,张衡似乎走了一条消极的道路。但在国事日非的时代,张衡的选择,既是洁身自好,也是对现实抗议。赋的后半部分以情写景,词句清丽,作者的志趣,尽在其间。其中写人物活动,笔调超迈,作者的神态和人生领悟亦在不言之中。这样的文字,与传统的体物写志很不相同,而更接近于诗。晋人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有“流磻平原,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显然是从上述文字蜕变而来的。

张衡的《髑髅赋》则是一篇以寓言的形式发挥玄言的作品:

张平子将游目于九野,观化乎八方。星回日运,凤举龙骧。南游赤野,北陟幽乡,西经昧谷,东极扶桑。于是桂秋之辰,微风起凉,聊回轩驾,左翔右昂。步马于畴阜,逍遥乎陵冈,顾见髑髅,委于路旁,下居淤壤,上负玄霜。平子怅然而问之曰:“子将并粮推命,以夭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智?为是下愚?为是女人?为是丈夫?”于是肃然有灵,但闻神响,不见其形。答曰:“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寿命终极,来此玄幽。公子何以问之?”对曰:“我欲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祗,起子素骨,反子四肢,取耳北坎,求目南离,使东震献足,西坤授腹,五内皆还,六神尽复。子欲之不乎?”髑髅曰:“公子之言殊难也。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水之凝,何如春水之消?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飞风曜景,秉尺持刀,巢许所耻,伯成所逃,况我已化,与道逍遥。离朱不能见,子野不能听,尧舜不能赏,桀纣不能刑,虎豹不能害,剑戟不能伤。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以造化为父母,以天坠为床褥,以雷电为鼓扇,以日月为灯烛,以云汉为川池,以星宿为珠玉。合体自然,无情无欲;澄之不清,浑之不浊。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于是言卒响绝,神光除灭。顾盼发轸,乃命仆夫,假之以缟巾,衾之以玄尘,为之伤涕,酬于路滨。

庄子·至乐》也有类似的寓言:庄子之楚,途中枕髑髅而卧。梦中,髑髅对他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张衡依此另设主客问答,代庄子立言,又进一步有所发挥。张衡和庄子的寓言虽有繁简的不同,但在其通脱达观的后面,对人生沉重的哀痛,却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