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呼唤革新者的文献辑录

中国分体学史:呼唤革新者的文献辑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呼唤革新: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改革家之文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清王朝进入它一蹶不振的衰世。此期内重要散文作家有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道光十九年时辞官,二十一年暴卒于丹阳。其著有今本《龚自珍全集》。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他志在经世,与龚自珍齐名。

中国分体学史:呼唤革新者的文献辑录

第六节 呼唤革新: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改革家之文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清王朝进入它一蹶不振的衰世。一批有识之士,在呼吁社会变革的同时,对文学的变革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晚清散文,明显带有社会变革时期的特征。此期内重要散文作家有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官至补主客司主事。道光十九年时辞官,二十一年暴卒于丹阳。其著有今本《龚自珍全集》。龚自珍关心社会政治,对晚清社会的危机四伏有特殊的敏感,因而对没落的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现实,采取的是深刻批判的态度。对内政及官僚制度,则不断提出建议,试图有所裨益。他的散文也多是政治评论。著名的政论作品有《乙丙之际著议》、《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议》,记序杂文有《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龚自珍看问题有不同流俗的眼光,在行文时的表现方式也很独特,其散文的风格亦自成一体,语言瑰丽奇诡,但不免有时艰深晦涩。

《病梅馆记》是作者辞官回乡后作,虽不是政论文字,其关心政治的态度却一如既往。此文借病梅大发感慨: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作者以梅喻人,揭露封建思想和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戕害,在心灵深处呼唤着人性的解放。其文简洁生动,寄寓自然,不露痕迹,耐人玩味。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宝庆(今湖南邵阳)人。他志在经世,与龚自珍齐名。重视文章的作用,但不以文人自居。其散文风格与龚自珍不同,以内容详实、条理明晰、见解通达、语言明白畅晓著称。《清史稿》本传称其“兀傲有大略,……尝谓河宜改复北行故道。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河果北流”。《筹河篇》就是能够表现他的经世之才的鸿文之一。文章这样发端:

我生以来,河十数决。岂河难治?抑治河之拙?抑食河之餮?作《筹河篇》。

但言防河,不言治河,故河成今日之患。但筹河用,不筹国用,故财成今日之匮。以今日之财额,应今日之河患,虽管、桑不能为计。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故今日筹河,而但问决口塞不塞与塞口开不开,此其人均不足与言治河也。无论塞于南难保不溃于北,塞于下难保不溃于上,塞于今岁难保不溃于来岁,即使一塞之后,十岁,数十岁不溃决,而岁费五六百万,竭天下之财赋以事河,古今有此漏卮填壑之政乎?吾今将言改河,请先言今日病河病财之由,而后效其说。

……

魏源的文章,不为空言,不事模仿,内容与现实紧密相关,而且感情充沛。这些特点与“桐城派古文迥然相异,实为新体散文的先驱。

梁启超(1858—1927),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弟子,清末民初的重要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以散文的成就最高。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自述:“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相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这种有“魔力”的“新文体”,宣示着古代散文的终结和白话散文的到来。这种文体之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得以体现。内容上,表达的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的倾向性明显的鼓吹社会变革的思想和主张,与此相应的是大量新思想、新名词、新知识的出现;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语言或文或白,字数或奇或偶,风格平易畅达。这样的文体对传统的散文形成强大的冲击力,风靡一时,实乃必然。

最能代表新文体的作品当数为世传诵的《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猛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海洋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这是一篇思想新、观点新、情感新、语言新、气象新的新散文。作者在为一个繁荣富强新的中国而向往憧憬时,其表达之新颖,也可以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范式

[思考题]

1.明代小品文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2.桐城派散文的影响。

3.性灵散文在明清两代的表现。

4.谈谈清代学术思想在散文创作中的反映。

5.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人的散文有何新的时代特征?

[主要参考书目]

文选》 (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 中华书局(影印)1977

全唐文》 (清) 董诰等编 中华书局1966

《古文观止》 (清)吴楚才 吴调侯选编 安平秋点校 中华书局1987

《古文鉴赏大辞典》 徐中玉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 夏咸淳 陈如江主编 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历代散文精品》 熊宪光 林邦钧编注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历代名文一千篇》 李克和主编 岳麓书社1997

《中国历代散文选注》 郭预衡主编 熊宪光等选注 岳麓书社1998

《唐文选》 高文 何法周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宋文选》 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国语选》 傅庚生 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www.xing528.com)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1981、1983

战国策新校注》 缪文远校注 巴蜀书社1987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0

老子新译》 任继愈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庄子译注》 王世舜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孟子译注》 (战国)孟轲著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1

荀子选》 战国)荀况著 方孝博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韩非子选译》 (战国)韩非著 沈玉成等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史记选注汇评》 韩兆琦选注汇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汉书选》 冉昭德等选注 中华书局1962

曹操集译注》 (魏)曹操著 亳县译注组 中华书局1979

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著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嵇康集校注》 (晋)嵇康著 戴名扬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阮籍集》 (晋)阮籍著 李志钧等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陶渊明集》 (晋)陶渊明著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1979

《鲍参军集注》 (南朝·宋)鲍照著 钱仲联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韩昌黎文集校注》 (唐)韩愈著 马其昶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吴文治等点校 中华书局1978

苏轼文集》 (宋)苏轼著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

欧阳修选集》 (宋)欧阳修著 陈新 杜维沫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袁宏道集笺校》 (明)袁宏道著 钱伯城笺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张岱诗文集》 (明)张岱著 夏咸淳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方苞集》 (清)方苞著 刘季高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惜抱轩全集》 (清)姚鼐著 中国书店(影印)1991

《梁启超诗文选》 梁启超著 黄珅选注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中国散文史》 郭预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中国散文简史》 郭预衡主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

中国文学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多次重印)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多次重印)

《中华文学通史》 张炯 邓绍基 樊骏主编 华艺出版社1997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