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扬个性:袁枚、郑燮等性灵之文

张扬个性:袁枚、郑燮等性灵之文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张扬个性:袁枚、郑燮等性灵之文与桐城古文大行于世的同时,清代的文人还创作出了一批抒写性灵的散文。清代性灵之文的大力提倡者,首推乾隆时期的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灵,其文章亦是诗论的实践。但袁枚的随笔中,游戏文字很多。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郑板桥的书画极有个性,其文章也以重个性、重性灵著称。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

张扬个性:袁枚、郑燮等性灵之文

第五节 张扬个性:袁枚、郑燮等性灵之文

与桐城古文大行于世的同时,清代的文人还创作出了一批抒写性灵的散文。性灵之文,上承晚明公安小品文,是中国文人散文最后的辉煌。

清代性灵之文的大力提倡者,首推乾隆时期的袁枚。这一派作家还有同时的郑燮,嘉、道时期的龚自珍。后期作家的学术小品,其中的新文化趣味也日见明显。

金圣叹的性灵散文是清特别值得一说的。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他回答人们对“圣叹”之义的询问:“《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欤!”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鉴赏家,他评点《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为六才子书,其艺术眼光别具一格。金圣叹的冷峻幽默颇有特点,其《不亦快哉》是他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时的一段即兴文字,很有代表性:

昔与斫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至今相距既二十年,亦都不自记忆。偶因读《西厢·拷艳》一篇,见红娘口中作如许快文,恨当时何不检取共读,何积闷之不破。于是反自追索,犹忆得数则,附左方,并不能辨何句是斫山语,何句是圣叹语矣。

……

其一: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

其一: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一:寒士来借银,畏不可启齿,于是唯唯亦说他事。我窥见其苦意,拉向无人处,问所需多少,急趋入内,如数给与。然后问其必当速归料理是事耶?为尚得少留共饮酒耶?不亦快哉!

……

其一: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

……

其一:作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

其一: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www.xing528.com)

……

梁实秋曾根据现代人生活体验续写此题。20世纪90年代,有作家仿此例,列举生活中可乐之事,可见这篇文字的持久影响。

金圣叹的幽默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临刑前写给妻子的信中,谈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快意的事:“字付大儿看,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这可以视为他对生命和生活的留恋,也是他人生无奈的一种幽默。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他是主张性灵的人。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涉及艺术、建筑、服饰、园艺、烹饪等内容,其文字却是性情毕现的散文。“闲情”就是“性情”。如《芭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挂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绿天”之号,洵不诬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乃竹上止可一书,不可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予有题蕉绝句云:“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检,自舒晴叶待题诗。”此芭蕉实录也。

袁枚(1716—1797),字子才,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知县江南等地,有政声,但不以能吏自喜,引疾家居。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优游其中50年,以诗文自娱,终身不仕。著《随园集》30余种。论诗主张抒写性灵,其文章亦是诗论的实践。但袁枚的随笔中,游戏文字很多。较为深沉的文章,有《祭妹文》,这是继韩愈《祭十二郎文》后的又一篇著名祭文。文中忆儿时情景一节,至为情深: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

这类“至亲不文”的文字,不假雕饰,质朴感人。袁枚的《石大夫传》则是其游戏文字代表作。文章以“石大夫”,一块石头的遭遇写起,想象丰富,故事性强,带有寓言的意味。

郑燮(1693—1765),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有感做官不能解民众疾苦,不久即辞归。是清代著名的诗书画俱佳者,有清代“郑虔三绝”之称,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在《板桥自叙》解释其名之得来:“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板桥,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郑板桥的书画极有个性,其文章也以重个性、重性灵著称。其《淮安舟中寄舍弟墨》就是一篇教人博爱、表达亲切的妙文: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橐中数千金,随手尽散,爱人故也。至于缺厄欹危之虞,亦往往得人之力。好骂人,尤好骂秀才。细细想来,秀才受病,只是推廓不开,他若推廓得开,又不是秀才了。且专骂秀才,亦是冤屈。而今世上那个是推廓得开的?年老身孤,当慎口过。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

郑板桥散文的个性与其书画的个性相同,都是对传统的突破。但这并不表明他的主导思想是偏离传统的。他对文章的基本看法是宗经为上:“六经之文,至矣,尽矣”;其突破则云:“又有至之至者,浑沦磅礴,阔大精微,却是家常日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在肯定圣贤精义的同时,注重文章表现日用家常的内容和情趣,天地间的上等文字就是在这种认识下产生的。如《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好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古文精品,就是这样出现的。古文的发展,在此也达到极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