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安石:探讨论辩艺的中国散文家

王安石:探讨论辩艺的中国散文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的经历对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梁启超誉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最能体现王安石思想的深刻和文风的犀利。王安石的散文还有文气充沛、语气坚定、善于发惊人之论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

王安石:探讨论辩艺的中国散文家

三、长于论辩的王安石之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两度为相,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著名的文学家。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有《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王安石的经历对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十分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文贵致用:“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上人书》)他在政治改革上所持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本传)的态度在散文中也有所表现。他的代表性作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均表现出识见高超、议论果决、风格明快的特点。

梁启超誉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王安石评传》)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最能体现王安石思想的深刻和文风的犀利。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人才问题。他提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的观点,并指出人才不足是因为“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紧接着亮出自己的观点:“所谓陶冶而成之,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后文便就“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每一部分均以所谓“某”之之道何也的句式开篇,再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文章层次清楚,各部分联系紧密,读来极有气势。如: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何谓裁之以法?……(www.xing528.com)

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

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

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当时人君,又能与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诚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无疑,而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这是一篇万言书,但因其逻辑谨严,读来十分畅快,绝无冗长之感。王安石的散文还有文气充沛、语气坚定、善于发惊人之论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如《答司马谏议书》是驳论的代表作,对司马光的指责一一反驳,口吻坚定,充满自信,“笔力简而健”。《读孟尝君传》虽是90字的短篇,却文短意长,句句转折,是一篇精彩的翻案文章。《游褒禅山记》则从游山的经历引发出对学问、人生、事业的思考,议论纵横,哲理深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