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晋文学特色: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两晋文学特色: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岳为西晋著名作家,以诗赋名世,尤善为哀诔之文。但为州司所妒,诬枉下狱,竟蒙冤而死。潘岳特为之作诔。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誉为“古今之冠”。

两晋文学特色: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

四、各具特色的两晋之文

钟嵘《诗品序》称西晋文坛的代表作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并称赞他们“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其实,从散文的成就看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潘岳和陆机。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祖为安平太守,父为琅邪内史。少以才颖见称,乡人呼为奇童。早年受司空太尉府征召,举秀才。出为河阳令,转怀令。晋惠帝即位,杨骏为太傅,总揽朝政,引潘岳为太傅主簿。后杨骏被诛,岳亦除名。不久选为长安令,转著作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后赵王伦辅政,中书令孙秀挟嫌诬岳谋乱,岳被诛,夷三族。史载岳性轻躁,趋势利,谄事权臣贾谧,为谧“二十四友”之一。潘岳为西晋著名作家,以诗赋名世,尤善为哀诔之文。传世佳作有《马汧督诔》、《杨仲武诔》、《夏侯常侍诔》等,其中《马汧督诔》最为著名。马汧督即汧县(在今陕西陇县南)督守马敦。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反叛的氐、羌侵犯汧城,马敦率众奋力抗敌,以少御众,固守孤城,立有大功。但为州司所妒,诬枉下狱,竟蒙冤而死。潘岳特为之作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文心雕龙·诔碑》)诔文盛赞马敦奋不顾身、力保汧城之功,更对其“位末名卑”、冤死汧狱寄以满腔悲愤。文情并茂,感人至深。其序文有云:

惟元康七年秋九月十五日,晋故督守关中侯扶风马君卒,呜呼哀哉!……子以眇尔之身,介乎重围之里,率寡弱之众,据十雉之城,群氐如猬毛而起,四面雨射城中。城中凿穴而处,负户而汲,木石将尽,樵苏乏竭,刍荛罄绝。于是乎发梁栋而用之……爨陈焦之麦,柿梠桷之松,用能薪刍不匮,人畜取给,青烟旁起,枥马长鸣。凶丑骇而疑惧,乃阙地而攻。子命穴浚堑,置壶镭瓶 img23以侦之,将穿响作,内焚 img24火熏之,潜氐歼焉。久之,安西之救至,竟免虎口之厄,全数百万石之积。……

诔文有云:

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嗟兹马生,位末名卑。西戎猾夏,乃奋其奇。保此汧城,救我边危。……功存汧城,身死汧狱。凡尔同围,心焉摧剥,扶老携幼,街号巷哭。呜呼哀哉!……

马敦功伟而冤死,其人其事令人嗟叹,故潘岳之诔也为世人赞赏。诔文体现了潘岳“巧于序悲,易入新切”(《文心雕龙·诔碑》)的特点,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颇为后世文人所重。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黄门集题辞》开端就说:“予读安仁《马汧督诔》,恻然思古义士,犹班孟坚之传苏子卿也。”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陆逊,为三国时东吴丞相;父陆抗,为东吴大司马,皆一代名将。陆机少有异才,14岁便领父兵为牙门将。晋灭吴,陆机时年20,退居旧里,闭门勤学10年。后受太傅杨骏征召,为祭酒。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后来委身依附成都王颖,参大将军军事,为平原内史。晋惠帝太安初(303),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伐长沙王乂,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为谗言谮害,被杀于军中。陆机天才秀逸,文章冠世,为西晋著名作家,诗、文、赋、论均有出色成就。其散文名篇有《吊魏武帝文》、《辩亡论》等。

《吊魏武帝文》表达了对魏武帝曹操的悼念和评价。作者对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统一北方的功绩,作了充分肯定;对曹操临死时不厌其烦地交代后事深有同情;特别对其生前豪壮而生后悲凉,感慨系之,伤怀不已。吊文前为序,序中有云: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长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余,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

在作者看来,世事盛衰无常,人生实为可哀,难怪文中透发出不胜沧桑之感。文章沉郁悲婉,富于感染力;文势跌宕,辞采繁富。《文心雕龙·哀吊》说:“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指出了本文的特点和不足。

《辩亡论》分上、下两篇,“辩”通“辨”,是陆机论孙权之所以兴,辨孙皓之所以亡,并且兼述自家祖、父功业的长篇史论。文章富于感情,伤故国之覆亡,发内心之哀思,说理相当透辟,文辞颇为壮丽,不同于一般客观地评说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史论。如上篇末段写道:

夫曹、刘之将,非一世所选;向时之师,无曩日之众。战守之道,抑有前符;险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败贸理,古今诡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也。

本文上承贾谊过秦论》,下开庾信哀江南赋》,无愧为名篇佳作。但铺陈过甚,缀辞尤繁,逊于《过秦论》之清通明畅。故《文心雕龙·论说》指出:“陆机《辩亡》,效《过秦》而不及。”

东晋一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是王羲之陶渊明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幼时语言迟钝,不善言谈,长大后却长于辩论,且以正直著称。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世称“王右军”。为人任性直率,胸襟豁达,又富有爱国思想,深为时人所重。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誉为“古今之冠”。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他的散文清新流畅,别具一格。其作《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www.xing528.com)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蕙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名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汇编成集。“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下了这篇杰作。东晋时代,崇尚玄学,清谈之风,盛极一时。当时名士多居于“有佳山水”的会稽,这次兰亭宴集便是东晋清谈家最大的一次集会。王羲之所作的这篇序,是申述其“同志”之“志”的一篇宣言。作者描绘了聚会的欢欣,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文章直斥庄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有力地批驳了脱离现实的虚妄论调,不同于当时那些“溺于玄风”、“旨寄玄虚”的作品,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文章写得精警清畅,朴素自然,虽时有骈句,但毫无拘谨呆板之气。这在当时,也是颇为特出的。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丧父,家道衰落,生活贫苦。他胸怀“济世”壮志,勤奋好学。曾几次出仕,先后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但都为时不长。41岁时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家,从此躬耕田园隐居终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由他开创的田园诗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今存者虽不多,但很有特色。其中《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其文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文章通过描述五柳先生的个性风貌,抒写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志向,表现了不慕荣利、旷达自任、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吸取了史传文学叙议相兼的特点,写得平淡真淳,自然活泼,质朴无华,文短意深,体现了陶文的特殊风格。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现实基础上运用想象勾勒的一幅理想化的社会画图。其文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所描绘的只有父子无君臣,人人劳动无剥削,大家平等无压迫的理想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但这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它标志着作者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从仕途回归田园,再从田园向往“桃源”,意味着陶渊明思想的变化、发展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化。所谓“世外桃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或虚幻世界的代称,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本文于虚构情节中杂以真人姓名,既增悬念,又添真实感。情节曲折新奇,故事首尾完整,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寓意良深。描叙简洁明畅,语言清新精拔,堪称魅力无穷的千古名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