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中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集先秦史传文章之大成,为后世史家之典范,承前启后,光耀千秋,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虽是历史著作,却又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传统。这样的史书,前所未有,后所难及,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52万多字。作者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中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他的一生,大约与汉武帝相终始。其先代“世典周史”,父司马谈,武帝时曾作太史令,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并师从当时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开始游历各地,几乎行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到之处,注意考察山川形势、历史、传说和风俗人情。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辩护,触怒武帝,被下狱治罪,惨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任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司马迁虽然愤不欲生,但仍忍辱含垢,发愤著述,于征和元年(前92)基本完成《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此后他便销声匿迹,事无可考。据今人推断,大约卒于征和三年(前90)。

《史记》集先秦史传文章之大成,为后世史家之典范,承前启后,光耀千秋,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其写作《史记》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通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即借写此书表达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史记》的散文艺术成就辉煌,影响极大。

首先,它以写人为中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司马迁在“实录”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通过对人物言行和活动场面的具体、生动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富于故事情节,充满戏剧冲突,不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因而比先秦的史传更具传记文学性质。《史记》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近百,如项羽刘邦、陈涉、张良、张仪、苏秦韩信李广廉颇蔺相如等,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代表。

其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史记》各篇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照应。在作者惨淡经营、巧妙安排下,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文中常用“互见法”,即将此一人物之事,置于彼一人物传中,如其所谓“语在《淮阴侯》事中”(《萧相国世家》)、“语在《田完世家》中”(《滑稽列传》)等等。像这样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材料,既避免重复,又互为照应,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

再次,悲歌慷慨,激情洋溢。《史记》虽是历史著作,却又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传统。《离骚》是“发愤以抒情”,《史记》则是“发愤”而著书。《离骚》“显暴君过”(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史记》于“实录”中大胆揭露现实,都具有可贵的批判精神。二者都是“肆于心而为文”,只不过《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是寄托于所写的人物罢了。《史记》尤善“于叙事中寓论断”,即借史事以舒愤懑,寄寓鲜明的褒贬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六)。其抒情色彩甚浓,感染力极强。这样的史书,前所未有,后所难及,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还有,语言简练、精确、刚健、明畅,为后世散文典范。如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写荆轲刺秦王未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等,都是传神之笔。又常引民谣、民谚,如《李将军列传》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使语言更富表现力。其语言艺术堪称古今卓绝。

《史记》中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历来脍炙人口,最能体现《史记》卓越的散文艺术。这里仅以《李将军列传》为例: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兵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死,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www.xing528.com)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即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使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使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流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本篇着力描写李广精于骑射,英勇善战,有智有谋,抚爱士卒,为人廉洁和治军简易的优良才德和作风,赞扬了他在保卫国家的斗争中的光辉战绩,深情地刻画了作者所热爱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同时对李广的一生坎坷寄予了深切的惋惜和同情,并通过李广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排挤、压制贤能的不合理现象,其中也寄寓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批判的锋芒隐现于叙事之中。本篇情节连贯,故事完整。作者精于取舍,妙于剪裁,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富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通过细腻的描绘,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动人。作者还广泛运用对比手法,以假恶丑衬托真善美,以平庸衬托神勇,再加上夸张手法的大胆运用,使李广这一感人形象更加丰满、传神。

此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作《报任少卿书》)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章以回答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责备为线索,倾诉自己因李陵事件惨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心情,表明受迫害、被侮辱的处境,阐述发愤著书之理,表现了为学术事业而殉身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全文可分四个部分。首先讲“刑余之人”不堪“推贤进士”;接着讲李陵之祸惨遭腐刑之屈;再谈到身受奇耻大辱而终未“引决自裁”,忍辱苟活,志在发愤著书;最后谈到从俗浮沉、通其狂惑而归结于不能“推贤进士”。其第三部分有曰: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文,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这一段自述发愤著书之辞,直抒胸臆,壮怀激烈,气积于胸而勃发于外,故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正如《评注昭明文选》所引孙执升之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史记》卓越的散文成就,为后世作家之良师。自唐宋以降,历代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归有光方苞、姚鼐等,无不崇奉、师法《史记》;后世古文运动,也无不高扬《史记》之旗。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史记》的影响至为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