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与分体学史:韵散结合闪耀五千精妙

《老子》与分体学史:韵散结合闪耀五千精妙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据后世学者考证,《老子》一书并非老子自著,而是成于后学之手。今存《老子》共81章,上篇37章,称《道经》,下篇44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老子》被誉为“五千精妙”,在很大程度上即由于此。

《老子》与分体学史:韵散结合闪耀五千精妙

一、《老子》:韵散结合,“五千精妙”

《老子》传说为老子所著。据《史记》老子本传,老子即李耳,字聃,故又名老聃,春秋楚国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任“周守藏室之史”。但据后世学者考证,《老子》一书并非老子自著,而是成于后学之手。有如《论语》是孔子语录,《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其成书晚于《论语》,大约在战国前期由道家后学纂辑、整理、加工而成。今存《老子》共81章,上篇37章,称《道经》,下篇44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但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文字与今本大体相同。

《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正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章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章五十八);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章八十一)等等,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闪光。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忽视其斗争性,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则是“小国寡民”。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章八十)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对战乱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但它毕竟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保守落后的思想。

《老子》之文凝练晓畅,琅琅可诵,语精意奥,启人深思,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老子》文句,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章六)

像这样整章用韵者,还有第二十一章、三十九章等,而多数则为韵散结合。其押韵无一定格式,多随文成韵,较为自由,字数不拘,用韵规则不一。这种文体,近似今之“散文诗”。行文韵散结合,在先秦诸子中多有所见,但从总体上看来,《老子》一书最为突出。(www.xing528.com)

其次是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老子》往往以人所共知的某些具体事物为喻,如第十一章以车和制陶为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第五章以风箱为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七十七章以射箭为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都是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这本来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特点,但《老子》用此手法,似更得心应手,有其独特之处。

再次是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诸如: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九)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十八)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三十)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章三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是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老子》被誉为“五千精妙”(《文心雕龙·情采》),在很大程度上即由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