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于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初期。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大概出身于手工业者。他擅长机械,通晓军事,曾亲率门弟子助宋御楚。先始学儒,后自创墨家学派。这一学派有严密的组织,领袖号称“巨子”。其信徒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不尚空谈,积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宗教色彩颇浓。战国时期,墨家影响甚大。墨子死后,“墨离为三”,三派各立门户,代代相传。但秦汉以后,墨学终为统治者所不容,日渐衰微,竟至后继无人。
《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其内容较为驳杂,体例也不尽一致。书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10篇,各分上、中、下篇,内容大同小异,应是墨家三派各记所闻的底本汇辑。它们是墨子的“十诫”,即十种主张,比较集中完整地保存了墨子思想的真相,既是全书核心,也是墨学纲要。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墨子》的影响不及《论语》,也不如其他诸子。但《墨子》文章独具一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墨子》文章的一大特点是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这是与墨家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适应的。墨家惟恐“以文害用”,故其文反复申说,喋喋不休;意显而语质,言多而不辩。虽然质朴而充实,但“言之无文”,也就“行而不远”。《墨子》对后代散文影响不大,这应是原因之一。(www.xing528.com)
《墨子》文章的另一大特点是讲究逻辑,明辨是非。其文极善辩驳,《非命上》篇提出了著名的“三表”(《非命》中、下篇称“三法”)说: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通“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三表”说主张论证问题应有三方面依据:一是本之于历史事实,二是原察百姓见闻,三是观察政治实践的效验。这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它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虽然《墨子》文章引述史实多取自古书,或借诸传闻,不尽可靠。但其文逻辑严密,在分析、论证、驳论等方面,对后来的《荀子》、《韩非子》之文有所影响。
墨家讲究论辩的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墨子·小取》指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故《墨子》之文大都有所为而发,针对性极强,主旨突出,观点鲜明。如其名篇《非攻上》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层层深入地论证“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的道理,进而论断:“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有力地批驳了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的谬误乃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从而突出了“非攻”这一主旨。其是非极为分明,且富于逻辑力量。
《墨子》还在文体因革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文体已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这在《尚贤》、《兼爱》、《非攻》、《明鬼》、《非乐》等篇中,表现尤为突出。其特点是:首先,各篇出现了简明扼要的标题。此标题并非可有可无,也不像《论语》那样任取文章首句以为篇名,而是如一根红线,贯串全篇,确实有概括全篇中心思想的作用。其次,《墨子》中虽也有墨子语录,但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论题连缀而成一个整体。就每段语录而言,都是该篇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再次,《墨子》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颇有自觉为文的倾向。其文纲目昭然,层次分明,已构成颇具规模的完整篇章。不过《墨子》各篇中仍见“子墨子曰”、“夫子曰”或“子墨子言”,说明它在形式上仍未完全跳出“语录体”、“对话体”的模式,显示出《墨子》文体有因有革。它的出现,无疑是散文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