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畅达平实,风格多样

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畅达平实,风格多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史实,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如此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在以记言为主的《国语》中,显得极为突出。《吴语》、《越语》之别具一格,可说是南、北文风有所不同的一个佐证。

中国分体学史.散文卷:畅达平实,风格多样

第一节 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史实,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它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的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够从中引出某种教训的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晋语》中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越语》中的句践,都堪称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晋文公重耳着墨较多,通过一连串若断若续的小故事,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显示其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出色地刻画了这位“春秋五霸”之一的丰满形象。还以重耳为轴心辐射而及其妻姜氏、其舅子犯,用笔经济而传神,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晋语四》记重耳避骊姬之难出奔的一段记述,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记虽大体相似,但《国语》之文更为具体,更富情趣,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更鲜明。

《国语》包括243则长长短短的故实,各含繁简不等的情节,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如《晋语五》记灵公使 img1麑杀赵宣子,img2麑自杀前的一番慨叹,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记之凿凿,何从得知?再如《晋语一》记骊姬夜半而泣谮申生,向晋献公“枕边告状”,如此“床笫之私,房中之事”,又何从得知?这些描写,曾被指为“荒唐诬枉”,其实,正是这样一些“不实”的描写,闪耀着文学的光彩。《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的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这不仅是《尚书》与《春秋》所无,而且也是《左传》有所不及的。如《晋语九》所记《董叔将娶于范氏》: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www.xing528.com)

晋大夫董叔意欲攀附贵亲,结果被晋正卿范宣子之子范献子绑悬于庭中槐树之上,叔向一语双关地嘲讽了他的“欲为系援”。所记不过三言两语,却意趣横生,好似给一心“攀龙附凤”者画了一幅绝妙的漫画,耐人寻味。

《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清楚明白、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和《左传》的委婉典美。其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特别是虚词的大量出现,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例如《吴语》所记吴、晋之战的场面: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 img3、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img4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img5以振旅,其声动天地。晋师大骇不出,周军饬垒。

这段描写顺依时序,线索分明。其中军“望之如荼”,左军“望之如火”,右军“望之如墨”,以及万人方阵、带甲三万的描绘,气势恢宏;金鼓齐鸣、三军呐喊的渲染,惊天动地。如此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在以记言为主的《国语》中,显得极为突出。再如《越语上》记句践志在灭吴而先谋生聚的一段文字,文笔恣肆奔放,明快畅达,与他篇风格迥然不同。《吴语》、《越语》之别具一格,可说是南、北文风有所不同的一个佐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