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北曲主导,称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讲北方曲乐的形成

元代北曲主导,称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讲北方曲乐的形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个元代,主要是北曲的天下,保存至今的元曲也主要是北曲,所以本节所叙的曲乐的形成主要指北曲。若论曲乐新声的形成,可以说,其中既有传统的词乐,也有受词乐熏染的民间俗曲俚歌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由于曲乐的失传,北曲新声的曲式构成和风格特征已无法具体分析,只能从前人的记载中知道它的一些特征。

元代北曲主导,称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讲北方曲乐的形成

一、曲乐新声的形成

通观我国音乐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到:每当一次南北东西音乐的大交流大融合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音乐体式,而伴随着这种新的音乐体式的盛行,便是一种新的诗歌体式的风靡。由于西汉帝国的大一统,汉乐府机关有条件广采“赵、代、秦、楚之讴”,南北各地的“街陌讴谣”与庙堂雅乐融合,音乐体式为之一新,一种有别于《诗》、《骚》的新型歌诗——“汉乐府”随之流行,并促成文人五言诗和拟、代体乐府诗的大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进入长期的分裂与战乱,南北东西音乐文化的大交流失去条件,但却在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随着隋的统一南北与唐王朝的威震天下,四夷歌舞、八方风谣又汇集国都,在“先王之雅乐”、“前世新声”之“清乐”与“合胡部”之“宴乐”一起流行的过程中,最终是“合胡部”之“宴乐”取得优势,新的“燕乐”体式由此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按谱填词、“字与音协”的唐宋词的崛起。到金元时期,女真、蒙古民族先后入主中原,“番腔”伴着“铁马”南播,以燕乐为代表的中原音乐又随宋、金王朝的倾覆而大规模北上,经过一番痛苦的融合,一种被称着“北曲”的新的音乐体式又告形成,伴随着“北曲”的兴盛,号称“大元乐府”的元曲便得以风行。当属于燕乐体系的词乐中北上的一支与北方民族音乐融合而形成“北曲”时,它保留在南宋王朝统治下的另一支则与江浙一带俗曲俚歌结合而形成“南曲”,到元统一南北后,北曲南下,南曲北上,二者又开始新的交流与融合。在整个元代,主要是北曲的天下,保存至今的元曲也主要是北曲,所以本节所叙的曲乐的形成主要指北曲。而且,曲虽然有剧曲与散曲之别,但其作为音乐文学的本质是共同的,所以,在谈到曲的形成和体式构成时,一般是合二为一,统称之为曲的。

若论曲乐新声的形成,可以说,其中既有传统的词乐,也有受词乐熏染的民间俗曲俚歌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在金元之交,传统的词乐继续在歌坛流行,如元燕南芝庵《唱论》有云:“近出所谓大乐: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苏东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子》、晏叔原《鹧鸪天》、柳七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朱淑贞《生查子》、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也。”另如元末陶宗仪也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七“杂剧曲名”条中说:“金际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除元人的明确记载以外,从元曲所用曲牌中亦可考见。据周德清《中原音韵》的整理统计,北曲共用了335个曲牌(实不止此数),据考,其中出于唐宋词者就有110余调。当然,决不能说这些词调都一成不变地保存着原貌,但曲乐新声中有大量传统词乐的存在,这是铁的事实。

说到民间的俗曲俚歌,金末刘祁的《归潜志》卷一三有云:“尝与亡友王飞白言:‘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如所谓[源土令]之类。’飞白曰:‘何以知之?’予曰:‘古人歌诗,皆发其心所欲言,使人诵之至有泣下者。今人之诗,惟泥题目、事实、句法,将以新巧取声名,虽得人口称,而动人者绝少,不若俗谣俚曲之见其真情,而反能荡人血气也。’”正是因为那“如所谓[源土令]之类”的俗曲“能荡人血气”,故能得时人爱赏,与传统词乐一道流行,并相互影响。就元曲所用曲牌名称看,如[大拜门]、[小拜门]、[骂玉郎]、[油葫芦]、[醋葫芦]、[采莲曲]、[采茶歌]、[梨花儿]、[山石榴]、[山丹花]、[节节高]、[穷河西]之类,十有八九,便是刘祁所谓“能荡人血气”的“俗谣俚曲”。(www.xing528.com)

就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而言,见于元人记载者,如周德清《中原音韵》云:“如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讹,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像[风流体]这样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而曲牌名已经汉译的曲调究竟有多少?现今已难确考。在曲乐新声中,也还有一些未经汉译的曲名,如[者剌骨]、[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也不罗]、[拙鲁速]等,这些曲调显然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就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无论任何一个朝代,在文人雅士圈内流行的“乐府”与民间的俗曲俚歌,总是不间断地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交流着。在唐以前,主要靠朝廷出于“观风以知政”和“化民以成俗”的政教目的,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沟通这种“交流”,在唐以后,主要靠那些随市民消费文学的兴盛而辗转于民间和官府的职业卖艺人来沟通这种交流。在金元时期,就主要是靠如夏庭芝《青楼记》所记之张怡云、张玉莲、珠帘秀、刘婆惜等歌儿舞女们把民间的俗曲俚歌唱与文士,又把文士们的雅言“乐府”散播民间,经过她们的这种中介作用,雅乐与俗乐、上层与民间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传统词乐为基础,并融合民间俗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新的曲乐体式,便渐渐形成了。

由于曲乐的失传,北曲新声的曲式构成和风格特征已无法具体分析,只能从前人的记载中知道它的一些特征。如明魏良辅《曲律》云:“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王世贞《曲藻》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多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