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延余气的前期词:刘基、高启等
明前期(约洪武至天顺的百年间)的词,仍承袭元词风气。故学界一般均持肯定态度。“明初词人犹沿虞伯生、张仲翥之旧,不乖于风雅”(王昶《明词综序》)。“明初作手若杨孟载、高季迪、刘伯温辈,皆儒雅纤丽,咀宫含商”(朱彝尊《词综发凡》)。这时期的重要词人有刘基(1311—1375)、杨基(1332—1378后)等台阁重臣,以及高启等不愿被御用的刚直文士。他们或表达寰区大定、四海清一的愿望,或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哀;或描摹旖旎风景,或反映绮思闺怨。作品的风格亦多种多样,有的气势恢弘,有的婉丽清雅。试看刘基《水龙吟》: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风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上片化用《诗经·郑风·风雨》和杜甫《春望》诗意,并用王粲作客他乡、登楼作赋之典,暗示时世艰危,漂泊潦倒,托身无所。下片承“登楼”意,抒发凭高眺远,故乡渺邈,求归不得之苦,进一步表达英雄失意、怀才不遇的落寞情怀。而这种悲慨后面蕴藏的正是重整乾坤、济世救物的志向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愿望。在表达上化刚为柔,出豪情于婉约,显得蕴藉深沉。
再看杨基《清平乐》:
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肢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全在轻黄。
韩愈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一年春好之处,杨词“风流全在轻黄”的立意与韩诗完全相同,但词人将早春之景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充满对新生事物的深情。
另如高启的《念奴娇》正面抒发自己待时而动,随时准备积极用世的抱负,在表现上以疏旷见长。(www.xing528.com)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差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先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词中虽有壮志难酬的感叹,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纵然受到社会的压制,那蓬勃风发的意气却是羁勒不住的。在英雄失路之时,能写出如此雄健豪放的作品,展示如此开阔奋发的胸怀,自古以来都是少见的。
高启的咏物词亦颇具特色,往往随物赋形,托物寄意,有极强的感染力。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雁》咏物不即不离,用典自然妥贴,说尽世道的艰难、人心的险恶,表现出对明初统治者的高度防范和警惕,充满匿迹韬光之意。它既反映了词人自己的人生感慨,又概括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共同心态。然而,词人最终还是落入朱元璋的网罟,死于非命,数百年后,仍令人感叹。
明代前期的重要词人另如陶安(1315—1371)、瞿佑(1341—1427)等,其词亦风流酝藉。如瞿佑的《一剪梅·舟次渭塘书所见》:
水连亭馆傍晴沙,不是村家,恐是仙家。竹枝低亚柳枝斜,红是桃花,白是梨花。 敲门试觅一瓯茶,惊散群鸦,唤出双鸦。临流久立自咨嗟,景又堪夸,人又堪夸。
上片写令人沉醉的乡村景色;下片写清纯的农家少女。人与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词人虽未具体描绘她的容貌体态,但从其“临流久立自咨嗟”的神情中,可以看到他的震惊,他的感动,他的芳思。应该承认,这类小词,是发乎至性,出于至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