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衰词坛两面观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产生、发展、盛极而衰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自身运动的必然,一种文体发展到极致,自成习套,难出新意,人们自然会另辟蹊径,寻求并创造新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也是不断提高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清人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认为“金元工于小令套数而词亡”。这种说法虽过于片面,但元曲成为文学主流无疑是词迅速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人陈匪石《声执》卷下指出:“词肇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衰于元。”这种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它确实反映了词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
应当指出的是,所谓“衰于元,敝于明”,是从宏观的角度,就词的总体成就而言,并非全盘否定元明词。事实上,词的衰落早从南宋后期就已开始,而元明两代也不乏优秀的词人词作。词体词艺仍在继续发展,清词的中兴,更雄辩地表明词潜在的生机与活力。
客观地说,元明两代词道衰落,风会转移是不争之实,但词的演化并未中止,词作为一种文体更没有消亡,在文学史上依然占有重要的一席。它的进化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元明完成了词体由应歌娱人向言志抒情的过渡,使词最终摆脱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体。词自诞生开始,就与音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词与音乐的分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元明终于实现了词体艺术的本质性蜕变。
二、元明涌现了一批风格鲜明、成就卓著的优秀词人。例如,被誉为“元词之冠”的张翥,被称为“全明不能有二”的陈铎,都堪称词林大手笔,即使列于两宋名家之中亦毫无愧色。其他如王恽、仇远、赵孟、虞集、萨都剌、杨基、高启、陈子龙等,也都天才骏发,挺秀振响,前嗣两宋,后启清人。正如刘熙载《艺概·词概》所说:“虞伯生、萨天锡两家词,皆兼擅苏、秦之胜。张仲翥词大抵导源白石,时或以稼轩济之。”亦如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所谓:“陈大声(陈铎)词……兼《乐章》之敷腴,《清真》之沉着,《漱玉》之绵丽。南渡作者,非上驷不能方驾。明词往往为人指摘,一陈先生掩百瑕而有余。”
据唐圭璋《全金元词》统计,元代共有词人212人,词作3721首。全明词的搜集整理工作尚在进行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词学研究成果辉煌。杨慎的《词品》论述了词、诗、音乐的关系,对词调的缘起及填词的声韵,作了精确的考订。著作的规模之大,论述的范围之广,都超过前人。更有一批关于词谱词韵的专著问世。在词乐失传的情况下,明人运用四声平仄,从唐宋词实例中探索词的创作规律,制定《词谱》,变“倚声填词”为“按谱填词”,为词的赓续发展开辟了新路。清代《词律》、《词林正韵》、《钦定词谱》的问世,都是基于明人的功业;清词的中兴,也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