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唐文人词的特点
中唐文人词并无词为“艳体”的观念,词的题材并不像后世局限于城市女子的闺阁绣帏之中,写景、抒怀皆有表现,突出的风格特点是接近于民歌的清新流畅。
中唐时期,曲子词调主要在民间流行,文人从民间接触到词体,并尝试创作。词人往往游历所至,有所感兴,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表现江南景物: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韦应物《调笑令》表现西北边塞风光: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文人填词受由《诗经》以至乐府诗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学习民间文艺带有采风、观风的意识。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其一)
杨柳清清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其十)
刘禹锡《竹枝词序》中谈到创作《竹枝》词是听到了“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感其“伧伫”“鄙陋”,“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说明其《竹枝》采自民间,加以雅化。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也有这样的特点: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其一)(www.xing528.com)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其七)
这二组词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徐棨评刘词:“赋风土,写人情,非流连光景之作。”(《词律笺榷》卷一)张历友评白词:“其声情之儇利轻隽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绝微分,亦歌谣之一体也。”(《师友传信录》)此与以浓艳之笔写相思离别的“本色”之词有着明显的差别。
表现文人隐逸山水之间的情志,于诗歌中常见,唐代文人利用长短句之词加以表现,显得更为清新晓畅。如张志和的《渔父》(《渔歌子》)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中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及主人翁融入大自然的愉悦之情。文人作品中常用自然山水的清新、宁静反衬官场世俗环境的污浊、喧嚣。陶醉于山水之中,隐含有抛弃功名利禄的隐逸之思。此词色彩明丽,语言精炼,音节流畅。既有文人诗笔的淡雅,又有民间渔歌的通俗,因而传诵千古。此词于唐代就流传到了日本,嵯峨天皇及宫廷贵族和者甚多。宋代词人苏轼、黄庭坚等人于原词之上增减文字改调为《浣溪沙》、《鹧鸪天》,词坛上一时传为佳话。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文人词中写男女恋情、相思离别题材的词作在中唐以后逐渐增多,表明词体与诗体逐渐拉开距离。如王建的《宫中调笑》四首,分咏团扇、胡蝶、罗绣、杨柳,借物写人,都是表现妇女题材。如其一: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其题材出自汉代班婕妤《怨歌行》,“昭阳路断”喻女子失宠。再如刘禹锡《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以物拟人,用“弱柳从风”、“丛兰浥露”比女子缠绵悱恻的情思,十分生动传神。城市女性题材逐渐增多,词的“艳体”特征也渐趋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