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文人词的发展阶段
唐代是曲子词的孕育、诞生和初步定型的时期。一方面民间词在胡夷里巷蓬勃兴起,一方面文人开始尝试填词。南宋人胡仔说:“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唐代文人词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初唐、盛唐时期词,此时歌词所配之乐尚不稳定,燕乐与其他音乐因素正处于相互交融之中。诗和词的界限尚不分明,词以齐言为主,如沈佺期等人的《回波乐》词即是齐言的六言四句。唐玄宗的《好时光》不过增加衬字作和声,仍可视为齐言。此时的词作究竟是倚声填词,抑或由诗谱曲,或是由诗入词的“声诗”,今天已很难断定。此时的部分词作也被作为乐府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这些作品列之“杂曲歌辞”。这一时期须特别说明的是李白的词作。现存李白词13首,其中《清平调》3首体制与绝句相似,其余数首后人都有真伪之议,《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二首的争论更为激烈。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此二词不见于唐代典籍,且题材、风格与同时代文人词作迥异,应视为伪作。
第二,中唐时期,倚声填词渐成风气,刘禹锡《忆江南》自注说:“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表明已与“选词以配乐”的声诗不同,开始按曲调填词。然而中唐词人所填之词无论其所依配之曲调,还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气质都与乐府诗歌或民歌相似,而与本色当行的词体有所区别,诗论家往往目之为诗。如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词人填的《渔父》、《杨柳枝》、《竹枝》皆如此。清人先著《词洁·发凡》说:“唐人之作,有可指为词者,有不可执为词者。若张志和之《渔歌子》、韩君平之《章台柳》,虽语句声响居然词令,仍是风人之别体。”说明此时的词体仍不能完全摆脱诗体而独立。(www.xing528.com)
第三,晚唐时期,词体初步成熟,可以温庭筠、皇甫松、杜牧等人的词作作为标志。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的词作,已确立了以城市妇女生活为表现对象,以婉丽柔媚为风格特色、以小令为主要体裁的“本色”词体。温庭筠、皇甫松皆为《花间集》中入选的重要词人,留在下节介绍。杜牧的《八六子》是唐代文人词中罕见的长调,在小令一统天下的晚唐词坛十分醒目,在词体发展史上有一定意义。
唐代文人的词创作经历了由诗到词,逐渐“本色”化的过程。文人初步接触词体,往往受写诗习惯的影响,所作词的题材、情志、风格往往与诗相近。随着对词体的熟悉,加之词体娱宾应歌功用的刺激,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人词逐渐远离诗体,而呈现独特的词体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