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词的用韵
任何韵文,都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押韵。宋词用韵无专书。人们基本上依照诗韵填词,只是用韵较诗韵宽松。直到明清时代,专门的词韵之书才先后问世,如李渔《笠翁词韵》、沈谦《词韵略》等,而以戈载《词林正韵》影响最大,也最为精审。它将词韵分为19部,其依据有二:一是“取古人之词,博考互证,细加辨析”,也就是从宋词的创作实际出发,探讨其用韵的规律;二是以诗韵为参照体系,研究词韵与诗韵的异同,将诗韵加以合并,形成词韵系统。关于韵的划分,与诗韵的圭臬《平水韵》相比,词韵韵部大大精减了。《平水韵》为106个韵部,词韵仅19韵部。由于词韵的韵部减少,每个韵部的字则大大增加,因此词在用韵上的自由度比诗要大得多。然而,相对近体诗来说,词的用韵格式又复杂得多。近体诗一般都是用平韵(只有少数作品除外),而且都是一韵到底,而词的用韵则多种多样。就其用韵格式而言,主要有以下类型: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通篇押平声韵,中间不换韵。使用这种韵格的词牌还有《捣练子》、《浪淘沙》、《江城子》、《玉蝴蝶》、《临江仙》、《沁园春》、《满庭芳》等。
其二,仄韵格。一韵到底用仄韵。但个中情形比平韵格要复杂一些。一般说来,同属于仄韵的上声、去声往往可以通押;但入声韵独立性较强,一般都是独用。前者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通篇押仄声韵,而且中间不换韵,一韵到底。但“静”是去声字,“影”、“省”、“冷”均为上声字。类似的词调还有《醉花阴》、《齐天乐》、《水龙吟》、《永遇乐》、《摸鱼儿》、《贺新郎》、《谒金门》、《渔家傲》等。
与此不同,入声韵往往只是独用,不与上声、去声通押。例如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韵脚均为入声字。此类词调有《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兰陵王》、《桂枝香》等。
其三,平仄韵通押格。打破平仄界限,同属一个韵部的平、上、去声通叶。如贺铸《西江月》: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www.xing528.com)
其中“廊”、“伥”、“长”、“肠”属平声韵,“想”为上声韵,“上”为去声韵。这种平仄通押是由词调规定的,《西江月》词调就规定了上下片第二句第三句押平声,第四句押仄声。这种格式的词调还有《渡江云》、《醉翁操》、《戚氏》、《哨遍》、《曲玉管》等。
其四,平仄韵转换格。如果说,平仄韵通押格属于转声而不转韵,只是同一韵部的平上去声通叶。那么,平仄韵转换格则是既转声,又转韵。如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上下两片都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押仄韵。第三句和第四句押平韵。“灭”、“雪”、“眉”、“迟”不仅字声不同,韵部也不同。这种格式的词调有《虞美人》、《更漏子》、《昭君怨》、《清平乐》、《河渎神》、《梅花引》等。
其五,平仄韵交错格。不仅转声、转韵,而且出现交错押韵。例如温庭筠《荷叶杯》: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词中有四仄韵、两平韵,交错使用。四仄韵中,“冷”、“影”属词韵第十一部,“乱”、“断”属词韵第七部,而平韵的“塘”、“凉”属词韵第二部。再如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中,“声”、“行”、“生”、“迎”、“晴”押韵,“马”与“怕”、“醒”与“冷”、“处”与“去”押韵。全词以平声韵为主,中间穿插仄声韵。
总之,词押韵的情况繁杂,花样甚多。以上所举的,只是最常见的几种形式。除此以外,韵脚的疏密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句句押韵,如《长相思》、《忆王孙》;有的隔句押韵,如《花非花》;有的数句押一韵,如《沁园春》。正是这种复杂多变的格式、疏密不同的韵位,造就了词章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同时也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词韵比诗韵宽,作者在用韵上的自由度较大,但绝不意味词韵的要求不及诗韵,相反,填词比作诗更需精通音律。这不仅表现在词韵变化多端,更在于词的格律比近体诗要严格得多。作诗只需讲究平仄,而填词还得辨别四声,“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万树《词律发凡》)。至于词的格律,各类词谱均有介绍,这里就从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