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太平天国革命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在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激荡下,近代诗坛发生了重大变化,诗歌创作开始冲决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了新的浪潮。
晚清大诗人往往同时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重大的政治斗争,深刻地反映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新的时代要求。在鸦片战争的历史风暴到来前夕,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柳亚子)的龚自珍,以启蒙思想家特有的敏感,忧念时局,呼唤风雷,成为近代诗歌的奠基人。稍前则有粤东诗人张维屏,以《三元里》一诗直接反映广东人民组织的平英团的反帝斗争,得风气之先。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从科场的坎坷体会到政治的腐败,敏感到国家面临的危机,逐步产生了改良的思想。为学主张经世致用,关注现实政治和社会重大问题,不断抨击时弊并提出改良主张。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今存诗歌绝大部分是中年以后所作,他擅长各体诗歌,颇具浪漫气息。他用诗作自画像道: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
诗中的“一箫一剑”,就象征着作者的个性特征:箫表明了他的怨恨,也表明了他对周围环境不协调、不合作的态度;剑表明了他的狂,他的白眼看世、不受制于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作者辞官南归,尔后北上迎接眷属,他将往返途中见闻及随想,写成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一组规模空前、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大型七绝组诗,其独创性表现在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不受格律拘束,挥洒自如地历叙旅途见闻、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www.xing528.com)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向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同前)
这组诗在内容上无所不包,其最成功之处,是诗中塑造了一个彷徨苦闷、呼唤风雷、意欲冲决罗网的诗人自我形象。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就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对摧残生机、死气沉沉的局面的发自肺腑的抗议,为人才的解放和未来的变革呼唤风雷。“浩荡离愁白日斜”一诗,则抒写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末二句脍炙人口,表现了对个体生命的超越,也体现对人生价值更深更高一层的肯定。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咏史》)
龚自珍诗对现实多持批判态度,《咏史》可以看做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所谓名流这一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针砭,不留面子,同时也暴露了晚清社会和政治的腐朽和黑暗,间接表明了政治变革的势在必行,有发聩震聋的力量。
要之,“龚诗不仅表达了启蒙思想的进步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鲜明地表现了独创性,桀骜不驯,大歌大哭,犹如彗星划破夜空,狂飙漫卷大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它不是汉魏六朝诗,不是唐宋诗,而是真正具有独特面目的清诗”(钱仲联《清诗精华录》)。
值得一提的还有稍后之贝青乔的《咄咄吟》。贝青乔(1810—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出身低微,科场失意,常为幕僚。鸦片战争中投效扬威将军奕经幕中,参加抗英斗争。所作《咄咄吟》七绝共120首,每首之后有一则短文述所咏之事,将其在奕经幕中所见所闻,诸如军中重要举措,所历主要战事,对满清军吏的贪婪、庸碌、愚昧等种种丑闻,予以无情揭露和讽刺。取《世说新语》殷浩被黜,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命题为“咄咄吟”,讽刺之意自明。
晚清诗坛有一些脱离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诗人,如崇尚汉魏六朝盛唐的湘湖派,崇尚宋诗的“同光体”诗人等,为艺术而艺术。就诗论诗,亦可谓各有偏长独至。如置诸乾嘉以上时代,固不失为一派一家。遗憾的是,这些诗人生在一个不平静的国步维艰、新思潮泛滥的时代,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味与古人对话,不免给人以抱残守缺之印象,难予较高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