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思横溢,兴味盎然:苏轼的造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时代进士,特行独立。熙宁、元丰间不见容于新党,因作诗讽刺新法之弊,下御史狱,贬官黄州。元祐更化时,任翰林学士,因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而不容于旧党,又因洛蜀党争,出知杭州、颍州,多有政绩。哲宗绍述时期,新党上台,复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中因大赦始得以北归。翌年,死于常州。有《东坡全集》。
苏轼是宋代唯一称得上堪与屈、陶、李、杜方驾的伟大作家,在文艺上有多方面成就臻于一流。其诗冠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其文冠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并称“苏黄米蔡”。苏轼对文学创作的奥秘深有妙悟,主张甚高,强调以本质取胜,但从不把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割裂开来,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虽是论文,亦适用于诗,对南宋严羽“妙悟说”和清代王士禛“神韵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苏诗在取材广而命意新上,实超轶一代。总体特色是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意境恣肆,笔力雄健,与其文有相通之处。其散文化、议论化倾向,远继韩愈而近启黄庭坚。苏轼接受了杜甫、白居易的影响,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如《荔枝叹》借唐戒宋,《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反映民生疾苦,《吴中田妇叹》、《山村五首》暴露官吏借新法之名行扰民之实等,政治视野相当开阔。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由于这类诗谲讽现实,也曾给作者带来政治上的麻烦。
苏轼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从峨眉到西湖,从河北到海南,他是一个亲和山水自然、极富生活情趣的人。其诗取径甚广,而多得山川之助。“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自然山川到作者的笔下,便具有了独特的视角,有了哲理意味,如《望湖楼醉书》、《有美堂暴雨》、《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一部分题画诗与其写景诗具有同一性质,名篇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惠崇春江晓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美不胜收。在苏诗中,手足之情,亲友之爱,故乡之思,常常和自然风物的描写结合着,时见作者的旷达情怀和幽默睿智,如《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秋月》、《澄迈驿通潮阁》等。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游金山寺》)(www.xing528.com)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有美堂暴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
这些诗大都才思横溢,情韵俱胜。长篇自然奔放,挥洒自如,尤善博喻,具有一种淋漓酣畅之感;短诗则必有一二佳句。令人想见其写作时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其古体有太白风而略趋凝练,近体诗大都圆美流动,晚年尤臻于炉火纯青。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在苏诗都有充分的表现,只不像黄庭坚那样极端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