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0—765),字达夫,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贫寒,且流落不偶,曾赴幽、蓟,后居宋中。安史之乱中时来运转,“以诗人为戎帅”(《旧唐书》本传),先后做到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封勃海县侯。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边塞诗多抒发安边定远的理想,歌颂了将士的忠勇和牺牲,谴责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反映了军中的阶级矛盾,对士卒和人民寄予同情。他不像王昌龄那样以戍卒的口吻抒情,也不像岑参那样以诗人的敏感去描绘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而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都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有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从而形成其边塞诗的特色。这一特点在名作《燕歌行》中得到集中表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危。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www.xing528.com)
《燕歌行》原为乐府古题,此诗虽然在写征夫思妇两地相思这一点上与古辞有联系,但写作的重心已转移到边塞问题上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意义,可谓推陈出新。全诗所展示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无论就深度还是广度而言,在边塞诗中均首屈一指。诗以刻画边防战士的集体形象为主,按其辞阙、赴边、激战、乡思、警戒和怅怨为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交织以天子送行、胡骑猖獗、将帅腐朽、少妇愁思等内容,有纵向发展,有横向延伸。就空间而言,涉及长安、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蓟北等,尺幅千里,坐役万景,形象丰满,气势开阔。主题思想却很集中——揭露军中矛盾、表现士兵对将帅不得其人的愤慨及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写激战的同时,多次展现边庭荒凉的景象,通过对沙场荒凉的渲染,增加了悲壮惨苦的抒情气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画面组接,胜过千言万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等,皆用律对,相当工整。全诗音调浏亮,又浑厚老成,可推为盛唐边塞诗的力作。
高适的七绝也颇有名篇,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