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诗从创作上有了建树之后,就需要有人从理论上对齐梁诗作一清算。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被称为一代文宗的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一生与武后时代相始终。24岁中进士,为麟台正字、右拾遗。曾两度随军从征,在讨契丹时因与武攸宜意见不合而受排斥打击。后辞职还乡,遭迫害致死,时年42岁。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是贯穿于陈子昂诗歌的主要内容。尤其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批评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出了追踪《风》《雅》汉魏,讲求风骨兴寄,标榜建安作者和正始诗人。与杨炯《王勃集序》的某些提法非常相近,但更加具体,尤其是强调了“兴寄”与“风骨”。所谓“兴寄”,是指诗歌必须寄托政治时事、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即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进步的思想感情;所谓“风骨”,通常认为指刚健遒劲的风格。其理论主张后来分别为白居易和殷璠所继承和发挥;并得到李、杜、白、韩等唐代大诗人一致推许,可谓衣被一代。其代表作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www.xing528.com)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却在悠远苍茫的时空背景中展示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抒发了壮士失志的孤独和悲愤,被誉为“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