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周代社会生活揭秘

中国分体文学史:周代社会生活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中活动的从天子贵族到农奴贱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场面,从而成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保存有一些神话传说,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此诗写女子思念长期在外服役未归的丈夫。《秦风·黄鸟》控诉以活人殉葬这一奴隶制社会的野蛮习俗。

中国分体文学史:周代社会生活揭秘

一、周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称得上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或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流域定居生息,至西周已发展了相当成熟的农业文明。社会财富的增殖,使中原的城市和商业也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三河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据天下之中,河山之会。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辏”(魏源《诗古微》),诗歌音乐文化因此得到蓬勃发展。《诗》三百篇既广泛反映了周人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建筑娱乐、徭役战争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又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七情六欲及宇宙人生、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与宗教民俗等各种观念。诗中活动的从天子贵族到农奴贱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场面,从而成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一组堪称周民族史诗的重要作品。这五篇史诗从对后稷稼穑功业的歌咏,写到公刘的历史性迁豳;从古公亶父建设周原的热烈场景,写到武王的灭殷壮举;这些诗形象地反映了周部族的发祥、迁徙、发展、壮大,基本上属于颂歌。其中保存有一些神话传说,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如《公刘》是一首叙述周朝开国历史的史诗,歌颂周族远祖公刘由邰(今陕西武功)迁豳(今陕西旬邑)的英明。诗中写了这次历史性迁徙的准备,以及到达豳地后如何观察地形、定居垦荒、扩建新居等情况,相当生动。其中写公刘率部族抵达京邑,皆大欢喜的情况道: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后四句以相同句式,一连串叠字,从文字形式和音韵节奏上,都造成蓬蓬勃勃的气氛,传达了以公刘为首的周代创业者们的热情与难以抑制的激动。

《诗经》还描绘了周人参与生产斗争的极为恢宏的画卷,和农牧渔猎极其真切的情景。如《周颂·噫嘻》赞美成王重视农业生产,劝农力耕:“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小雅·无羊》中描写放牧牛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鲁颂·冝》中描写马匹繁盛:“冝冝牡马,在坰之野。薄言冝者:有撇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都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另如《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墎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img2,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寋。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img3,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全诗88句,是《国风》中最长的诗篇,它就像奴隶主庄园一年生活的纪事长篇,基本上按季节月份先后,杂叙农时农事,包括每月虫鸟的更迭、草木的荣实、作物的生长和奴隶的作息,“天时、人事、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吴闿生《诗义会通》卷一)。但最基本的事实是,自正月至十二月,奴隶没有安逸休闲之一日,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无以复加,而其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的成果大部分被奴隶主占有,全诗表现出阶级意识的觉醒。诗中通过物候描写表现节令的交替,充满了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章先描绘春日转暖,黄莺歌唱的令人愉快的情景,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女奴的伤心事,就有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作用;第五章借对候虫动态的细致勾画,寥寥几笔,无寒字而寒气逼人,手法相当高明

虽然在周代未发生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但在沉重的徭役和战争负担下,“夙夜在公”、“王事靡盬”一类发自社会下层的抱怨,风、雅诗中屡有所见。战争和徭役造成“内有思妇,外有旷夫”的社会问题,当时就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如《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无思?……

此诗写女子思念长期在外服役未归的丈夫。诗由抒情到写景,再由写景到抒情,中间三句是很有意味的田园黄昏景色:夕阳西下,鸡已进窝,牛羊下山,所有的事物都找到了它自然的归宿,这与久役不归的君子形成对照,从而唤起了妻子对他的怀念和忧思之情,由此开启后来“闺怨”诗的先河。

还有的作品直接反映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如《魏风·伐檀》写伐木者把砍下来的木材运到河边,面对泛着涟漪的河水,想到那些有钱有闲、不劳而获的大人先生们,心里感到愤愤不平,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对所谓“君子”冷嘲热讽,提出质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秦风·黄鸟》控诉以活人殉葬这一奴隶制社会的野蛮习俗。关于子车氏三位大夫为秦穆公殉葬的事,《左传·文公六年》和《史记·秦世家》均有记载。诗以黄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或栖息,从反面起兴。诗人对天呼号,要求还我三良,“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紧扣前文“百夫之特”,对三良之死深表痛惜,也是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提出的抗议: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边塞、战争之作,既写戍边的战士长久回不了家乡的怨情,又写其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至今读来令人感奋。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首军歌中表现的是很强的国家民族意识,强调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强调着精诚团结步调一致,而这正是胜利的保证。语言单纯明快而有力,表现出军歌的本色。《小雅·采薇》也是一首较早的边塞诗,共6章,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不归,以及归途痛定思痛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三章主要表现久戍思归之情,紧接二章写军旅生活,末章是全诗结穴所在,写戍卒在得归时转觉感伤:(www.xing528.com)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东晋人亦以为这是《毛诗》中最佳之句(见《世说新语·文学》),清代王夫之评前四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卷上)。

涉及婚恋题材的诗篇,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爱情诗的产生,源于男女间的相思之情。远古文化史表明,原始人群居杂交,性欲易于满足,而涉及爱情的诗歌绝少。随着文明的发展,出现了性禁忌,通过社会自我调节机制而逐渐形成制度。到《诗经》时代,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有限的性爱自由,平时实行两性隔离。婚姻、家庭、私有制已经产生,“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这时,爱情诗的大量产生,便不是偶然的了。

由于周人所受约束较后来封建时代为少,诗人们可以放歌那刺人心肠的爱的痛苦与欢乐,故《诗经》里的情歌在总体上表现出自由、坦率、淳朴的风貌。其间也有直率狂热的表白,如“求我庶士,殆其谓之”(《召南·摽有梅》)、“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王风·大车》),但总体上却是昵而不亵,谑而不虐,乐而不淫,洋溢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中部分篇章,达到纯情的高度,且富有象征意蕴,成为爱情诗的绝唱。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特别空灵,它超越写实,而运用了象征手法。“溯洄从之”、“在水一方”云云,乃是追求执着、希望渺茫的象征。开篇展现出秋波渺渺、芦苇苍苍、露珠盈盈,一片清空旷远的河上秋色,对诗中所写执着追求、若即若离的爱情,是很好的烘托。

反映婚姻不幸与失恋痛苦的诗篇,构成《诗经》情歌的一个专题。由于社会及生理原因,不幸婚姻造成的痛苦,其承受者一般是女性。如《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反映婚恋问题的诗,用女子控诉口吻写成。诗中写出了女主人公从婚前到婚后的生活变化,通过个案反映了被压迫妇女的勤劳善良和不幸遭遇。恩格斯说:“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诗就提供了一个形象的实例。诗中着重运用对比手法,如婚前“氓”的急情和女方的慎重,婚后女方的一心一意与“氓”的“二三其德”形成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全诗主要用赋,三四章兼用比兴,使诗歌语言更具形象性和精炼性。

礼教产生之初,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开始干预社会生活。礼教规范着两性行为,使青年男女逐渐丧失了恋爱自由,也有负面的影响,这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此诗写一位热恋中的少女慑于舆论,劝心上人不要再跳墙幽会,内心充满痛苦与矛盾。“人言可畏”一语,即出本篇,可见舆论压力之大。

西周后期王政衰微,周天子的权力遭到削弱,诸侯各自为政,兼并无已,礼崩乐坏。“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碎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雅·十月之交》),便是当时社会动乱、阶级升沉的形象写照。统治阶级中一些头脑清醒的人,超出了一己的休戚,而为王朝敲起警钟,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哀歌。政治讽谕诗这样一个古代诗歌的重要品种诞生了,它们从不同角度干预政治,讽刺矛头直指执政大臣乃至天子,单刀直入,绝不顾忌。像《雅》诗中一些忧心君国、鼠思泣血之作,当是屈原的先声。如《小雅·北山》将统治阶级中两种人作对比:一方面是尽瘁于国事,一方面是赤裸裸的荒淫无耻,“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意,溢于言表。后12句两两对比,构成6组排比,揭露上层的腐朽,社会的不公,可以说达到了赋法的极致: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雅》、《颂》诗中有一些诗篇用于祭祀与宴会,有的由盛赞美酒佳肴,而推广到赞美物产的丰富,有一定的认识意义:“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物其多矣,维其嘉矣。”(《小雅·鱼丽》)用于祭祀的诗,多祈求福佑,歌功颂德,宣扬天命,粉饰太平,虽不可一概抹煞,然而“《颂》诗早已拍马”(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也是一个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