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的成书与分类

《诗经》的成书与分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制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种诗体四言诗,也完全成熟,并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最早的文本当成于周代乐官太师之手。《诗经》选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个世纪间的305篇诗歌,原只称“诗”,或举其成数,称“诗三百”。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但从东汉至今,通行的《诗经》,即是毛诗。

《诗经》的成书与分类

一、《诗经》的成书及其分类

关于原始歌谣,限于材料,具体情况难详。到了周代,随着音乐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勃兴局面,诗人遍及于朝野,并有了献诗(《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采诗(《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等制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种诗体四言诗,也完全成熟,并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最早的文本当成于周代乐官太师之手。

《诗经》选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个世纪间的305篇诗歌,原只称“诗”,或举其成数,称“诗三百”。孔子是有功于《诗经》传播的第一人,他采用“诗三百”作为教学的课本,训示学生道:“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到汉代独尊儒术时,始称“诗经”。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的传授者是大小毛公即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出现较早,西汉时已立于学官。毛诗晚出,东汉时方立于学官,却后来居上,逐渐普及,余书遂尽废。据最新整理出的战国竹简表明,在秦汉以前,诗的篇目、顺序以至用字,都与毛诗不尽相同。但从东汉至今,通行的《诗经》,即是毛诗。本编所述,仍以毛诗为据。

在毛诗中,诗篇是按风、雅、颂三大类编排的。这种分类原则及风、雅、颂的本义,自古学者说法不一。后世渐趋一致,普遍认同的意见是:这种编排和分类的依据是音乐。

周王朝重礼治,为了以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巩固现存秩序和宣扬王朝声威,同时为了满足贵族声色享乐的需要,举凡祭祀、朝会、征伐、狩猎、宴请等活动,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需要用音乐来制造气氛,故制礼和作乐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周王朝设有专职的乐官:太师,相当于汉代乐府机关中的协律都尉。其职责是编写乐曲,指导乐队,培养学生。太师在编写乐章时,须参考各地现成的民乐,因而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的曲词,也是他们经常性的工作。国风的采集和整理,主要依靠他们。(www.xing528.com)

周礼·春官》有“太师教六诗”、“以乐语教国子”之说。《诗经》就很可能是太师出于教学需要,为国子们选定的一种课本。风诗大多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雅诗中较多文人之作,但绝大部分诗篇作者已不可考。可以认定的知名作者,仅有许穆夫人、嘉父、寺人孟子、芮伯、尹吉甫等屈指可数的几人。

《诗经》是一部声诗,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序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这种说法可以采信。

风,又称“国风”(汉以前称“邦风”),国既指诸侯国,也指方域,国风是京都外各地地方音乐。《诗经》共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国风》的名称,多是当时诸侯国名,如郑、齐、魏等;有的是地域名称,如《二南》,所收乃南方汝、汉流域一带乐曲,豳是周人发祥地(今属陕西),王指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即洛邑(今属洛阳)。《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收集的途径是采诗。

雅,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调而言。周天子建都的王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是出于尊王的观念。雅分《大雅》、《小雅》,大约与产生的时代相关。《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是受到《国风》影响的缘故。《小雅》中还有六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当是未配歌词的乐曲。雅诗多是贵族文人所作,收集的途径是献诗。雅诗中也有一部分民歌。雅诗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据阮元考证,颂即容,也就是舞容的意思,颂诗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辞。颂诗篇章较小,多数不押韵,而且不重叠。颂诗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鲁颂》和《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