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卷:小戏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中国戏曲卷:小戏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来路的小戏在艺术形态上各有特色。在从说唱到小戏的演变中,有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常成为过渡形式。另外,一个小戏种类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吸收融汇的成分也常常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使小戏的形态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戏曲卷:小戏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二、小戏多样化的艺术形态

小戏的来路不一,有的出自民间歌舞,有的出自民间叙事歌曲,有的出自民间说唱。不同来路的小戏在艺术形态上各有特色。

出自民间歌舞(如花鼓、花灯、采茶、秧歌等)的小戏,脚色通常只有一个小丑和一个小旦,称为“两小戏”或“对子戏”,有时再加一个小生,称为“三小戏”。剧情一般很简单,所扮人物常常只有身份而无姓名,如干哥、干妹、丈夫、妻子、小姑、嫂嫂、货郎、裁缝、富家子等等。表演重点是在摹画人物情态和歌舞娱情,并多追求戏谑效果,情调轻松活泼,生活趣味很浓。所唱通常为当地流行的小曲小调,富于乡土特色。又歌、舞相伴,常常是男挥花扇、女舞手绢,两人对唱对舞。上面举到的《刘三推车》即属此类,其中舞蹈的重点是在“行车”时两人的步态和身姿。又如流行于许多地区的《小放牛》,述一牧童拦住一位回娘家的村姑,一定要她唱小曲,然后又和她“对歌”,戏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人的对唱对舞:

牧童:天上的梭罗什么人栽,地下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守三关口,什么人出家没有回来?

村姑:天上的梭罗王母娘娘栽,地下黄河老龙开;杨六郎把守三关口,韩湘子出家没有回来。

两人你来我往、连歌带舞,对唱了十几段,然后牧童放村姑离去,戏即结束。

出自叙事歌曲的小戏,也多为“两小戏”或“三小戏”。因歌曲中原已包含一定情节,故只需将情节再作扩充,并登台表演,便成为小戏了。如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一带原已流行一首民歌《走西口》,歌词是讲一对夫妻因男人要去口外谋生,两人哀哀哭别。将歌中所唱人物和情节具体化,再登台扮演,这首歌便成为一出小戏——孙玉莲与蔡太春新婚才一月,太春就要外出谋生,玉莲哭送太春上路:

玉莲: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止不住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娶过门,二月你往口外行;早知道你要上西口,哪如不成亲!

太春:送在大门口,甩脱妹妹手。你回到家里头,不要犯忧愁。

玉莲:甩脱妹妹手,叫一声哥哥你慢慢走;有几句知心话,牢牢记心头。(www.xing528.com)

在此中心情节之外,前面还可加上其他情节,如玉莲、太春二人一见钟情,玉莲相思成病,太春假扮郎中登门探视等等。

出自说唱的小戏,是把原用说唱形式表述的故事直接在台上扮演出来。流行于南北许多地区的道情、莲花落和滩簧等说唱形式,都可以成为这类小戏的渊源。在说唱形式中,故事、人物、文词和唱腔都已现成,故改成小戏非常容易。如流行于许多地区的《王二姐思夫》,本来是单人说唱,内容为王二姐之夫上京赶考不归,二姐自述其思念之苦(文词以第一人称代言体为主)。在说唱的基础上,只要演唱者装扮成王二姐,并在场上有相应的表演,便成为一出“独角”小戏了。前举《小寡妇粜米》也是一部出自江南滩簧的小戏。在从说唱到小戏的演变中,有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常成为过渡形式。该种坐唱是若干演唱者分别代表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文词也已是代言体,只是有唱念而无装扮表演。在此基础上,只需演唱者扮作人物,登场表演,便从坐唱变成演戏了。有些篇幅较长的说唱作品因情节容量大、人物众多,搬上戏场时还成了“大戏”。

各地的歌曲、舞蹈和说唱等,都有很大的地方差异,这是各地的小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有很多路花鼓戏,但它们在形式上各有特色,地方差异很显著。同样,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有多路采茶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有多路花灯戏或灯戏,北方晋、冀、陕、内蒙及东北等地有多路秧歌戏,晋、豫、陕、甘等地有多路道情戏,江南江、浙、赣等地有多路摊簧戏,都有种种差异,互不雷同。另外,一个小戏种类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吸收融汇的成分也常常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使小戏的形态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鲁南、苏北、皖北一带以唱“拉魂腔”(一种句尾翻高并曲折多变的假声长拖腔)为特点的若干种小戏(今称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五音戏等),便是以当地的叙事歌或说唱为基础,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秧歌等舞蹈成分。又如清末形成于河北的“蹦蹦戏”(后来评剧的前身),是以当地流行的说唱“对口莲花落”和歌舞“蹦蹦”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成熟剧种的养分而形成的。

清中叶以后,随着民间戏曲的普遍发展,不少地区的小戏也很活跃,与大戏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主要演唱大戏的乱弹班,通常都要兼唱一些小戏。原先专演小戏的农民戏班,有不少也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唱大戏的班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部分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经济的日趋破产,大量农民流入城市谋生,原先植根于农村的一些小戏班随之进入城市。农民艺人进城后,最初是以沿门卖唱或摆地摊方式演唱小戏,后来逐渐进入茶园、游艺场等固定场所作营业演出,艺人由半农半艺走向职业化。有的小戏班逐渐与城市中唱大戏的乱弹班合班演出,也有的小戏班努力扩大自身规模,吸收大戏的剧本、化装、表演和音乐,逐步编演人物较多、剧情较复杂的戏。原来的“两小戏”、“三小戏”有的仍旧是小戏小唱,也有的逐渐丰富情节、增加人物,扩充成为规模较大的作品。部分地区还有所谓“串戏”的方式,即把主要人物相通的若干出小戏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大本戏。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花鼓戏有许多关于喻老四与张二妹的爱情故事戏,这些戏先是作为单出小戏独立演出,除前面说到的《推车赶会》外,还有《喻老四拜年》、《喻老四吃醋》、《反情》、《张二女相思》、《上竹山》、《充军》等等。后来艺人把它们串联起来演唱,便成了一部大戏,总称为《喻老四》或《私情记》。清末民初,有相当一批来自农村的小戏品种,便是经由这样的途径在剧坛上异军突起,最后成为大戏品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剧黄梅戏、越剧、锡剧、沪剧、扬剧、淮剧,和北方地区的评剧、吕剧等(它们的主要发展期在民初,故这里不多讲)。这些新兴剧种的出现,为民间戏曲平增了活力和光彩。

[思考题]

1.乱弹有哪些主要的声腔种类?

2.“板腔体”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3.简述京剧的来历及其形成过程。

4.简述小戏的形式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