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戏的渊源和形式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小戏的渊源和形式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许多地区的乡间,小戏都是农民在节令和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小戏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民化特征极为鲜明,这是因为它主要取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见闻。男女恋情在小戏中居于很突出的位置,前面说到的《推车赶会》便是一例。

小戏的渊源和形式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一、小戏的渊源和形式特征

乱弹中又有一类“小戏”,主要唱小曲小调或一些说唱性歌调——与“小戏”相对,前面介绍的用高腔、梆子、皮黄、弦索等声腔演唱的都是“大戏”。从艺术形式特征方面看,小戏与大戏之间除了所唱声腔不同而外,更显著的差异是:大戏篇幅长(分为若干折,即若干场),出场人物多,情节容量大,有完整故事;小戏则篇幅短(一般只相当于大戏的一折),出场人物少,情节简单,一出戏通常只是截取一个生活小片断予以描写。从某些方面看,小戏近于现今戏剧的“小品”,只是小戏通常注重歌舞,不像现在的小品一般全用说白。

小戏可以说很早就有了。被视为戏曲“渊源”的一些古代戏剧——如秦汉时的《东海黄公》、南北朝时的《踏摇娘》以及北宋的“杂剧”和金代的“院本”等,都可算小戏。在宋元南戏那样的“大戏”出现后,小戏仍一直在民间活动。如明清时期,在节令祭祀时举行的“社火”(或称“花会”、“灯会”、“闹秧歌”等)活动中,便常有一些载歌载舞的小戏,与旱船、车灯、竹马、高跷、秧歌、狮子舞、龙灯舞等民间歌舞游艺一道表演。如社火歌舞中的车灯(又称小车、花车、车鼓灯等),表演形式为后面一人推车,前面一女子坐车(“车”用竹蔑或秫秸扎成车架以代表),两人边走边舞边唱,唱的内容多为小两口回娘家、夫妻元宵观灯之类,但一般用第三人称。后来对故事内容进行充实,并改用第一人称的代言体,便成为载歌载舞的小戏了。由此改成的小戏在不同地区又有多种。如一种名为《刘三推车》,演一位大嫂雇刘老三的车去扬州逛灯会,两人一路对唱说笑。还有一种名为《推车赶会》,演在张财主家当长工的喻老四与主人之女张二妹偷约去城里赶会看大戏,并请缪老三推车;一路上缪在后面推车,喻在前面拉车,张二妹坐在车上唱歌,喻、缪从旁帮腔并插科打诨。(www.xing528.com)

小戏最深厚的土壤在农村。在全国许多地区的乡间,小戏都是农民在节令和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部分地区也有一些“半农半艺”的小戏班子,农民艺人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走乡串镇作巡回演出。限于条件,他们的演出总是因陋就简。如表演者常不化妆,或略抹黑白,服装往往临时借凑,“戏台”多用桌子或门板搭成,甚至围个地摊就开唱。

小戏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民化特征极为鲜明,这是因为它主要取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见闻。从很多作品的名目上也可以看出,小戏主要表现的是民众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如《磨豆腐》、《卖杂货》、《卖棉纱》、《卖青炭》、《小寡妇粜米》、《补背搭》、《补皮鞋》、《掰笋》、《种大麦》、《拐磨子》、《小放牛》、《双采莲》、《双摆渡》、《走西口》、《下南京》、《上广东》、《打花鼓》、《讨学钱》、《狗保闹学》、《蠢子学艺》、《裁缝偷布》、《瞎子看灯》、《瞎子算命》等等。小戏中也有一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的作品,但数量不大。男女恋情在小戏中居于很突出的位置,前面说到的《推车赶会》便是一例。又如流行于江南的小戏《小寡妇粜米》,述一位打长工度日的单身汉去买米,米店店主是一位孤苦的小寡妇,两人在交谈中互有好感,于是商量男的到米店来做帮工,最后越谈越投机,两人干脆结合成为一个家庭。这类作品在写男女恋情的同时,也道出了下层民众生活的酸辛,表现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不少作品对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也有刻画,包括为富不仁的财主、拈花惹草的纨绔子弟、嗜赌亡家的破落子、虐待媳妇的婆婆、骗财的算命先生等等,对社会阴暗面有一定揭露和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