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腔与剧种的交错
乱弹中还有其他一些杂腔,不能一一尽述。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乱弹中不同种类的声腔并不是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是有着多种形式的交流。清中叶以下,很多声腔都在极广大的区域内周流。尤其通都大邑之地,往往汇聚了多种多样的声腔。不同声腔聚于一地,自然会形成既争鸣竞奏,又密切交流的局面。同一个戏班乃至同一个艺人,通常要兼唱多种不同声腔,因为“单打一”很难应付市场。艺人在戏班之间又常有流动,某位艺人改搭另一个戏班时,自然会把他最擅长的东西带到那个戏班中去演唱。在这熔炉一样的环境中,声腔必然会有不断的发展创新。上一节讲到的北京的情形便很典型:“五方之音”荟萃一地,不论何种腔、何种戏都可投入其中,京剧便是在这样的熔炉中被打造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声腔之间相互“移植”戏目的做法也很普遍。如一出原唱高腔的戏,完全可以拿过来改用皮黄或其他什么腔演唱,唱词文体如果不合,作一些改动即可。如上面举到的《贵妃醉酒》,清中叶是唱“弦索调”,后来又多改唱平板,有些地区也用高腔演唱。(www.xing528.com)
在声腔异地流动,同一戏班又兼唱多种声腔的情况下,后来主要依戏班的活动地域而划定“剧种”时,便形成了剧种与声腔的交叉:从声腔的角度看,同一声腔(包括同一声腔大类的不同分支)可以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剧种中出现;从剧种的角度看,很多剧种又具有“多声腔”的特点,即同一剧种包容多种不同声腔。跨剧种的声腔,如高腔、梆子、皮黄、弦索、昆腔以及吹腔、拨子、平板等,一种(或一类)声腔可以横贯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剧种。“多声腔”的剧种,如上面说到的柳子戏,除“五大曲”和“柳子”之外,便还包含高腔、昆腔(草昆)、吹腔、罗罗等。又如上一节说到的京剧,除西皮、二黄之外,还包括南梆子、四平调(即平板)、吹腔、拨子、昆腔等等。再如“五腔共和”的川剧,包含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腔、灯调五种声腔;浙江的婺剧,兼唱高腔、昆腔、乱弹(指“三五七”和二凡等)、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从剧种与声腔的这种复杂交错中,也可约略看出清代众多声腔在各地大交流、大融汇、大创变的繁盛景象——这正是乱弹之“乱”的重要表现之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共有317个,这个数字中的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剧种”划分的结果,当时划分的主要根据一般为戏班的所在地或主要活动范围,此外对声腔因素也有一定考虑。由此也可见乱弹种类之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