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比梆子更丰富多变的皮黄声腔特征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比梆子更丰富多变的皮黄声腔特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皮黄的腔调比梆子丰富,板式也更为灵活多变。腔调方面,西皮与二黄的差异便很显著,在艺术表现上各有所长。另外,西皮和二黄还各有一些派生性唱腔。皮黄的兴起较梆子为迟,但却后来居上,将乱弹的“板腔体”一路推进到了最为完备的境地。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比梆子更丰富多变的皮黄声腔特征

三、皮黄的声腔特征

音乐结构上,皮黄和梆子一样也属于“板腔体”,但就音乐变化之多样及表情之丰富而言,皮黄的水准已超过梆子。皮黄唱词的体式也是齐言(七言和十言)对偶句,西皮和二黄也各有基本的“上下句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慢板、原板、流水板、快板、摇板、散板等板式系列。但皮黄的腔调比梆子丰富,板式也更为灵活多变。腔调方面,西皮与二黄的差异便很显著,在艺术表现上各有所长。西皮明朗、高亢,适于表现欢悦、激动等情绪;二黄则深沉、缠绵,适于表现沉思、怀念、感叹、悲惋等情绪。如京剧《捉放曹》对西皮与二黄的使用:中牟县令陈宫捉住谋刺董卓不遂而潜逃的曹操,曹说动陈,陈弃官随曹而去;但途经吕伯奢家时,曹因多疑而杀吕全家。以上剧情中,陈、曹等都唱西皮,而且以对唱为主,情绪激动而“外向”。晚上宿店时,曹睡去,陈因对曹大失所望而深自悔恨,无法入睡,这时他独自咏叹的一个大唱段(相当于上一节所举梆子《捉放曹》的那个唱段)又转用二黄,表情一变而为沉郁低回,倾吐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两种声腔的色彩对比,鲜明地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戏剧气氛的转折。另外,西皮和二黄还各有一些派生性唱腔。如二黄的一种变化唱法称为“反调”(即“反二黄”),色调偏于暗淡,长于表现极凄苦、愁怨之情。为体现不同“行当”(详后)的性格特征,西皮和二黄的内部还各有“行当腔”的区分,如生腔、花脸腔、旦腔等,相互间都形成明显的对比。道光间叶调元《汉皋竹枝词》中,有一首这样记述汉口的皮黄:“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虽然未作更详尽的描述,但多种腔调和板式各展其长、形成多姿多彩的音乐变化的情形,已可略见一斑。皮黄的兴起较梆子为迟,但却后来居上,将乱弹的“板腔体”一路推进到了最为完备的境地。可以说,清代乱弹在音乐方面的最高成就,是由皮黄——尤其是京剧皮黄——来代表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