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梆子腔的形成及流传: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梆子腔的形成及流传: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梆子腔源出西北地区,最初情形已难于确言。但该种西秦腔的音乐情形不得而知。清前期,秦腔已流行于南北许多地区,这无疑是一种梆子腔了。可见梆子腔在清前期已广为传播,其突出特点是使用木梆,声情激越。魏长生只是当时无数梆子艺人中的一员。

梆子腔的形成及流传: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

一、梆子腔的形成

“梆子腔”的得名,是因为这类声腔在演唱时,总要以两根一粗一细的枣木梆互击发声,为唱腔击打节拍和烘托情绪。木梆发音坚实而响亮,尤其快击时很能渲染气氛。

梆子腔源出西北地区,最初情形已难于确言。清初时,曾有《钵中莲》一剧,主要唱南北曲,但其中用到一种[西秦腔二犯],文体为七言对偶句,正是后来梆子腔所用文体。但该种西秦腔的音乐情形不得而知。清前期,秦腔(也称秦声)已流行于南北许多地区,这无疑是一种梆子腔了。如康熙间,有一首陆箕永(曾任四川绵竹县令)作的《竹枝词》记述梆子在四川的活动:“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拓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又有魏荔彤的一首《江南竹枝词》,其中两句写到该种梆子在扬州的演唱:“舞罢乱敲梆子响,秦声惊落广陵潮。”魏荔彤在《京路杂兴三十律》的一处注释中,还说到“近日京中名班皆能唱梆子腔”。可见梆子腔在清前期已广为传播,其突出特点是使用木梆,声情激越。(www.xing528.com)

乾隆间,梆子在北京红极一时,这和由四川赴京的秦腔艺人魏长生有很大关系。魏长生是一位在唱腔、表演乃至化装等方面都很有创造的旦脚艺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进京,马上轰动京城,“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天汉浮搓散人《花间笑语》)。此前一直称雄于北京的京腔也不能与魏长生对抗,以致京腔“六大名班”一下子无人过问,有的京腔艺人还转入魏的戏班。后来魏长生又在扬州、苏州唱红,扩大了秦腔在南方的影响。魏长生只是当时无数梆子艺人中的一员。当时梆子在南北各地都有很大的发展,衍化出许多分支,其声势已压倒高腔,成为清中叶乱弹中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