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高腔流入地区的分支流衍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高腔流入地区的分支流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腔流入新的地区后,通常做法是与当地语音结合,并吸收当地民间的土腔俗调,从而形成新的地方分支。京腔是高腔流入北京后形成的分支。但高腔毕竟树大根深,延至清末,各地仍有不少高腔分支活动。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高腔流入地区的分支流衍

二、高腔的分支流衍

高腔兴盛于清前期,其最活跃的地区是长江流域及西南的赣、浙、苏、皖、湘、鄂、川、黔、滇等省,此外在南方的闽、广、桂、琼和北方的豫、鲁、晋、冀以及北京等地,高腔也曾很有势力。高腔流入新的地区后,通常做法是与当地语音结合,并吸收当地民间的土腔俗调,从而形成新的地方分支。故高腔在乱弹中是一个流布甚广、分支众多的重要系统。前引《扬州画舫录》中说到的“京腔”和“弋阳腔”,便是高腔的分支。京腔(也称“弋阳腔”、“弋腔”)是高腔流入北京后形成的分支。康熙时,宫廷中演剧常唱京腔,不少王府也自养京腔戏班。当时还有王正祥等编成《十二律京腔谱》和《宗北归音》两部曲谱,对京腔的曲牌进行规范。乾隆初年,京腔形成“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盛况,并曾有13位著名艺人号称“京腔十三绝”,他们的画像曾被悬挂店铺的门额上作为广告。可见高腔在清中叶还很有势力。(www.xing528.com)

清中叶后,随着梆子、皮黄等新型声腔崛起,高腔在绝大多数地区转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高腔在音乐上过于简朴,“音乐性”明显薄弱,不如剧坛的后起之秀梆子和皮黄那样悦耳动听。在衰落过程中,一些地区的高腔逐渐绝迹,其余多数地区的高腔也趋于萎缩,不少原用高腔演唱的戏被改用其他声腔演唱。但高腔毕竟树大根深,延至清末,各地仍有不少高腔分支活动。如在浙江,有新昌调腔(也称绍兴高调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等;在福建,有四平腔等;在江西,有饶河高腔、都昌湖口高腔、东河高腔等;在安徽,有岳西高腔等;在湖北,有钟祥高腔、麻城高腔等;在湖南,有长沙高腔、祁阳高腔、辰河高腔等;在四川及云、贵部分地区,有四川高腔等。20世纪50年代后,各地高腔多数归入当地的“剧种”,如西安高腔、西吴高腔归于婺剧,长沙高腔归于湘剧,祁阳高腔归于祁剧,饶河高腔和都昌湖口高腔归于赣剧,四川高腔归于川剧等。从清末民初的情形看,发展水准最高的分支是川剧高腔,此外祁剧高腔和湘剧高腔也还很有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