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牡丹亭》的审美魅力

《牡丹亭》的审美魅力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正剧是悲剧的表达方式和喜剧的表达方式的和解交融,并在矜庄严肃的氛围中表现“人生的幸运”,那么《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悲喜交融得最鲜明,悲剧性与喜剧性和解渗透得最得当的正剧代表作。

《牡丹亭》的审美魅力

四、《牡丹亭》的审美属性

关于《牡丹亭》的审美属性,有人认为是“一部离奇的喜剧”,有人认为是悲剧,也有人认为是一部“悲剧和喜剧揉和在一起”的正剧。我们赞同后一种看法。

首先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该剧的情节结构看。《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其意很明确,就是以记“还魂”之事为主,即以杜丽娘死后如何“为情而生”为创作重心。据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所言,他的创作逻辑是:先写杜丽娘“情不知所起”(情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萌发),再写她“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控制),继而写她“生可以死”(为情而死),最后写她“死可以生”(为情而生)。《牡丹亭》的情节发展与这一构想完全一致:全剧共55出,第二十出《闹殇》之前,主要写杜丽娘“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之事;后35出主要写杜丽娘“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并终得圆聚。可见,全剧的主要情节并非写美的“毁灭”,而是写美的“新生”,即杜丽娘死后如何追求和实现她在阳间无法实现的爱情,这与“还魂记”的命名完全一致。可见不能视之为“毁灭美”的悲剧。

再从冲突设计的实际情形看,作为杜丽娘行动的对立面,无疑是时时钳制和扼杀青春个性的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禁欲主义,“至情”与“酷理”的矛盾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主要冲突。由于杜丽娘生活环境是悲剧的环境,其行动染上哀伤色调是必然的,但《牡丹亭》的冲突展开,不像一般戏剧作品那样重在表现矛盾双方面对面的交锋较量,而是重在写杜丽娘面对冷酷无情、令人窒息的悲剧现实,自觉萌生强烈的青春欲望,大胆超越“酷理”的禁锢,为实现爱情理想而抗争。总之,作者没有把“美恶相争”和“美的毁灭”作为冲突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悲剧的写法),只是把残酷的现实作为杜丽娘面对的一把“屠刀”,着重表现杜丽娘在现实人无法逾越的“屠刀”的面前,以自觉的“求生”意识,“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然后以“精灵飞越,孜孜追求”的方式,上天入地自由寻找梦中的情人,最后在“至情”力量的作用下得以“回生”。一位西方理论家说过:“喜剧的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向智慧和意志提出挑战,而且加入了机运的伟大游戏,它真正的对手就是世界。”(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牡丹亭》表现的就是这种以残酷的现实世界为对手,并向自己原有的智慧和意志提出挑战的“强烈的生命感”。挑战的结果,不是杜丽娘的彻底毁灭,相反是“至情”战胜“酷理”:杜丽娘找到梦中情人,且在父母面前,在禁欲森严的殿堂里堂堂正正地与柳梦梅“圆驾”。这实在是“美战胜恶”的一场“游戏”,或者说是杜丽娘生死追求而赢得的“大幸”。学术界有人视之为“喜剧”,主要依据就在此。

不过,我们不能因该剧表现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轻易判为“喜剧”。因为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除了“美胜丑”外,还必须具有“寓庄于谐”的审美特征,主要人物的行动必须体现或本质与现象、或动机与效果、或真与假的“不谐调”对比。从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她坚持的一直是“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强烈个性解放意识和坚定执着的爱情信念。因此在追求爱情理想的过程中,她用不着像《西厢记崔莺莺那样诸多作假,做出许多想爱又不敢公开爱的表现,而是以想死就死,想生就生,想爱就大胆推门进去的超现实行为,显示自身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此外,从杜丽娘爱情追求的始末过程看,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魂游→幽媾→冥誓→回生……这其中没有突然逆变的喜剧节奏,尽是循序渐进,孜孜求生的执着与严肃。如果说正剧是悲剧的表达方式和喜剧的表达方式的和解交融,并在矜庄严肃的氛围中表现“人生的幸运”,那么《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悲喜交融得最鲜明,悲剧性与喜剧性和解渗透得最得当的正剧代表作。说它交融“得当”,并非由于剧中既有“为情而死”的悲哀,又有“为情而生”的喜悦,而是两者互为因果,互融互渗于冲突展开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杜丽娘的“死”既不同于现实中人的死,也不同于悲剧人物的死,而是“死里含生,哀中见喜”,具有‘鲜明的喜剧色调;同样,杜丽娘的“生”也不同于现实中人的生和喜剧人物的生命情感,而是“死中求生,喜从哀生”,注入了鲜明的哀伤色调。对这种悲喜交融的正剧情感结构,《牡丹亭》的第一位评点者王思任早已指出:“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总之,不管从正剧人物行动的“和谐坚实”,还是从正剧冲突的“顺势渐变”,抑或从正剧审美感受的“矜庄严肃”去判断,《牡丹亭》完全符合正剧的审美标准,同时足以体现中国正剧的审美品格

[思考题](www.xing528.com)

1.如何评价《南柯记》和《邯郸记》中的“人生如梦”思想?

2.《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3.读《惊梦》一出,谈杜丽娘面对“姹紫嫣红开遍”的美好春光表现得如此惆怅忧伤的原因。

4.比较《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主要不同点。

5.从何见出《牡丹亭》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