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渡转型期的传奇创作
“传奇”最早是唐代文言小说的代称,后来的指谓相当广泛,宋话本、宋元南戏、元杂剧都被称作“传奇”。但说到“明清传奇”,一般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成熟的长篇戏曲。在明成化(1465—1487)以前的百年间,处于由元末的南戏向正式成熟的传奇剧的过渡转型阶段。本阶段传奇剧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作者多为伶工布衣。明初传奇与宋元南戏比较,其文人参与创作的现象虽逐渐增多,但作家主体仍以民间艺人为主。这阶段流传下来的作品多为无名氏之作,有姓名可考的作品只有50种左右,这就是明证。明前期的传奇作品继承了宋元南戏的质朴风格,题材多取自民间或改编元代戏曲,内容多反映人民大众的愿望。如写吕蒙正和刘小姐爱情的《破窑记》,写三国故事的《草庐记》、《古城记》,写岳飞故事的《精忠记》,写梁、祝故事的《同窗记》,写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织锦记》等。这批作品体现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
第二,不断总结探索规范化的剧本体制。传奇剧文学体制的定型是明嘉靖中后期(1546—1566)的事。明前期的传奇作家多从整理、改编宋元或明初的戏文入手,并吸取北杂剧体制的部分优点,逐渐建立起篇幅较长、分出标目、有下场诗等不同于戏文的规范化文学体制,从而为明中期传奇体制的完全成熟奠定基础。(www.xing528.com)
第三,部分文人作品封建教诲色彩明显。由于明初统治者提倡理学,大力宣传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加之思想控制十分严酷,所以明代初期一些传奇作品多有宣传封建礼教的色彩,尤以丘濬(1418?—1495)的《伍伦全备记》和邵灿(生卒年不详)的《香囊记》为代表。《伍伦全备记》写伍子胥的传人伍伦全及其异母弟伍伦备一家忠孝节义之事。作者开篇直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其实,这是一部宣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之作。明代当时就有人斥之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徐复祚《曲论》)。《香囊记》借宋人张九成与新婚妻子邵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宣扬“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和为妻守节的封建思想,创作旨意与《伍伦全备记》同。这正如剧末的点题诗所言:“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这部作品结构松散,大量使用典故。明人王骥德在批评这类作品时就说:“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曲律》)。
第四,四大声腔广为流传。南戏“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徐渭《南词叙录》)。入明以后,原来的南戏曲调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和地方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地方声腔,其中以形成于浙江海盐的海盐腔,浙江余姚的余姚腔,江苏昆山的昆山腔,江西弋阳的弋阳腔影响最大。四大声腔人明后广为流传,至明代中期流布已相当广泛。据成书于嘉靖间的《南词叙录》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四大声腔入明后的广为流布,既是明前期传奇的一大特点,又是宋元南戏与明初传奇的一大区别。
总之,明前期的传奇剧,虽然文人情趣和文人色彩比宋元南戏逐渐加重,但并没有构成明清传奇的典范模式,而是继承和淡化宋元南戏遗风,并逐渐向真正成熟的传奇剧过渡或转型阶段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