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剧本结构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剧本结构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折相当于今日戏剧的一幕,包括一场或若干场戏。一本四折,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故事发展中首尾相连的四个环节。科范指剧本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元杂剧剧本中的“科”大抵表示四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的一般性动作。这就足以证明,元杂剧剧本已是完整的戏曲剧本。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剧本结构

一、剧本结构

元杂剧剧本包括唱词(曲文)、宾白和科介三部分。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可说是剧本的核心和主干。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概括为四折一楔子。折或称摺,一折即用一个宫调演唱的一套乐曲,是相对稳定的音乐单元,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一折相当于今日戏剧的一幕,包括一场或若干场戏。一本四折,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故事发展中首尾相连的四个环节。这种结构形式应该是宋金杂剧四段(即艳段、正杂剧两段和杂扮)的顺向发展,或许也曾受到近体诗首、颔、颈、尾四联的影响——唐宋律绝起、承、转、合的情感转换特点,与元杂剧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收煞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后者至少受到过前者的启发和濡染。现存元杂剧剧本大体都符合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但也有少数杂剧因剧情需要有所变通或突破,其中也有可能因明人改动所致。如《赵氏孤儿》、《五侯宴》、《东墙记》等虽为五折,但前者在元刊本中却也是四折。至于像《西厢记》、《西游记》等连台本戏,剧情复杂,非一本所能容纳,则根据需要扩展为多本,或另加一楔子,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违背四折一楔子的通例。楔子原指木工在木器缝隙中插入的榫片,元杂剧用以借指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一般放在戏剧的开端或折与折之间。置于开端者,约相当于序幕;放在两折之间者,约相当于过场。剧中设置楔子便于交代人物,串连剧情,设置伏线,有时还被用作剧情的铺垫和补充。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如[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等。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脚色。元杂剧绝大多数剧本都有楔子,无楔子者极少。

元杂剧剧本的文学要素,主要体现在唱词和宾白两方面。就二者而言,唱词又居于主导地位。徐渭《南词叙录》云:“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曲唱与说白的结合,显然受到讲唱文学的影响。曲以抒情,白以叙事,二者有明确的分工。杂剧的唱词与诗词的格律有所不同。因杂剧用北方语音,没有入声,即周德清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仄互叶,一韵到底。为了保证曲文声韵的和谐,曲词中的关键字句还要求仄声别上去,平声分阴阳。曲谱定格之外,可以加衬字。衬字是相对于曲谱中的正字而言的,但衬字不限于虚字;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剧曲中又往往有增句变格现象。宾白即道白,是人物自白和相互对话之谓,与唱词相比有宾主之分。姜南《抱璞简记》云:“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任自说曰白。”宾白以其表现形式和作用之不同可以分成若干类别。王骥德《曲律》说:“宾白亦曰说白,有定场白,初出场时,以四六句者是也;有对口白,各人散语是也。”现存宾白运用情况,按其性质和范围,大致可分为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包括诗词、对句和韵文等形式,多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或两句或四句,或对仗或不对仗,或一人念诵,或两人相承接,具科诨意味。进一步细分则有定场诗、下场诗、对口诗白等。较常见的散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背白、内白等多种。有人认为元杂剧的作者只写曲词,宾白由演员即兴添加,如臧晋叔《元曲选序》就说:“其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故多鄙俚蹈袭之语。”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实际,元杂剧中有相当多的宾白是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王国维曾有辩说:“至谓宾白为伶人自为,其说亦颇难通。元剧之词,大抵曲白相生;苟不兼作白,则曲亦无从出。”(《宋元戏曲史·元剧之结构》)从另一方面讲,宾白有相对的灵活性,在演出过程中易于被改动,特别是带有程式化的内容,艺人确有现场发挥,移用拼凑的现象,如官员、老人的上、下场诗等。

唱词、宾白之外,元杂剧又有科(介)或科范。科范指剧本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南词叙录》云:“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元杂剧剧本中的“科”大抵表示四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的一般性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被封为明妃后,“做谢恩科”。二是用来提示人物表情。如《汉宫秋》第一折写毛延寿定计,标明“做忖科”;第三折写汉元帝送别王嫱,“与旦打悲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第四折前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遭科”;写刘封、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曹军,“四将作混战科”。四是指剧本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第二折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掇科”。此外,科有时还用来提示制造舞台效果。如“内做起风科”、“雁叫科”等。元杂剧中的科范,即戏曲行话中的“做”和“打”,它与歌唱(唱)和宾白(念)密切配合,具备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等全部要素。

剧本的后面例有“题目正名”,也作“题目”或“正名”。如《单刀会》:

题目 乔国老谏吴帝 司马徽休官职(www.xing528.com)

正名 鲁子敬索荆州 关大王单刀会

再如《调风月》:

正名 双莺燕暗争春 诈妮子调风月

此外,明代钟鼓司所藏元杂剧剧本(即所谓内府本)还附有“穿关”——脚色的服装穿戴,以及道具式样等。这就足以证明,元杂剧剧本已是完整的戏曲剧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