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戈尔之人生观:中国学者论预言家的真理

泰戈尔之人生观:中国学者论预言家的真理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泰戈尔之人生观泰戈尔之人生观钱智修吾人之处世也,每因苦痛与缺陷之刺激,而不胜其愤悱,有以此等境遇为不应有者。泰戈尔者,印度之诗人,而以预言家著称者也。据泰氏之意,吾人之重要问题,在此种不完全,果为最终之真理否,在人生之缺陷,果积极而不可移动否。苦痛者,照泰氏之界说,为与吾人有限性相关之感情,非生活中之固定物,亦非如快乐之有自身目的也。泰氏更谓吾人处世,每不以死亡一念。

泰戈尔之人生观

泰戈尔之人生观(1)

钱智修

吾人之处世也,每因苦痛与缺陷之刺激,而不胜其愤悱,有以此等境遇为不应有者。且有竭力克制,使之不得存在者。唯据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之说,则无痛苦与缺陷之世界。直出想象之外。泰戈尔者,印度之诗人,而以预言家著称者也。近在希巴德杂志(The Hibbert Journal)著论曰:“如何而有缺陷之问题,与如何而有不完全之问题相等,易词言之,则与如何而有创造物之问题相等。吾人之所以必须忍受者,以非如是,则别无他道耳。既称创造物,则必为不完全者。且必为渐进者,而欲询吾人果何为而如是,亦非愚则罔而已。”

据泰氏之意,吾人之重要问题,在此种不完全,果为最终之真理否,在人生之缺陷,果积极而不可移动否。河流之有堤岸也,所以为之河流之限域者也。然此非其最终之事实也。虽一面为河流之阻碍,而一面则又能使河流前进。纤缆者,所以维系船舶者也,然维系船舶,亦不能尽纤缆之功用也。同时又能曳船舶前进。试引泰氏之言曰:

世界之潮流,必有其限域,以非如是,则潮流不能存在也。然其真谛,则不在固定之限域,而在趋于完全之运动。世界之有阻碍与祸患,此无足怪者,唯其有法律秩序美感快乐善良恋爱之种种,乃足怪耳。而神之意思,所以使吾人得有生活者,尤为怪事中之怪事。吾人于生活之深渊中,常能窥见表面上之不完全,实为完全之启示。此犹知音乐者仅聆音节之连续,而知何者为完全之音乐也。凡所谓有限者,非执缚拘束于限制之内,实时时运动而时时蝉蜕其限制。质言之,则不完全者,非完全之反对,而为完全之部分表示;有限者,亦非无限之反对,而为无限在其限制内之表示也。

苦痛者,照泰氏之界说,为与吾人有限性相关之感情,非生活中之固定物,亦非如快乐之有自身目的也。然则吾人之遭遇苦痛,亦唯知其不能为创造物之永久原则而已,此与吾人智识上之谬误,正复相同。探究科学进步之历史,除其他各事以外,必须探究各时代所发表之谬误,然绝无有人,谓科学之功用,在发表谬误者。科学之功用,固在确定何者之为真理也。

智识上之谬误如是,其他各种形式之缺陷,亦复如是。其性质终非永久,不论何事,断未有以缺陷灌注其全部者,如泰氏之言曰:

缺陷之为物,时时由事物全体改正之,而变更其状态,吾人以缺陷为固定,遂不免视之过重,使能将大地每一瞬间死亡与腐败之数,为精确之调查,必有使吾人惊惧不置者。然缺陷实时时流动,虽其数量之巨,为巧历所不能计,而于生活之潮流,绝无影响。大地山河,流泉空气,凡所以供给一般生物者,其清新洁净自若也。凡各种调查,均以流动之事物为固定,因之执妄成真,致为所眩惑,或由职业之原因,或由其他之原因,往往对于生活之特种现象,关心綦切。庸讵知所关心者,实不合于真理乎。侦探者,于犯罪之情形,得为详细之研究者也,然于此种犯罪对于全社会之关系,每有所未谛。科学者,采集事实,以解明自然界中之生存竞争者也。吾人心目中所悬,自然之图画,其磨牙吮血之相,至可震惧,然因此遂以变动不居之颜色与形式为固定。此与计算空气每方寸之重量,而谓吾人不胜其压抑者,又何以异。空气虽重,然以配置之得当,吾人实不觉其疲倦。自然界中,固有生存竞争,然又有其交互之作用,以爱情为根源,而爱儿心、爱友心、牺牲心,皆由是而发出。盖爱情者,实生活中之积极原则也。

泰氏更谓吾人处世,每不以死亡一念。执著于心中,此非因对于死亡之现象,不甚明了故,实由死亡即生活之消极现象故。吾人每一秒间,一闭其眼睑,而其所计算者,则为眼睑开启之次数,以闭眼实开眼之消极现象也。生活之抗拒死亡也,盖甚为强烈。嬉笑也,跳舞也,游戏也,构造也,贮蓄也,恋爱也,凡所以积成生活之现象者也。直至吾人身经死亡之事实,而后不胜其惊讶。盖生命之全体,其一部分为死亡,吾人实不能觉察之。其仅能觉察之者,则如在显微镜中看布,而惊怖其空隙之巨耳。然死亡究非最终之实体,看似黑暗,而世上之生物,不因之而黑暗,犹之天体看似青色,而飞鸟之羽翮,不因之而着青色也。泰氏更进而论之曰:

小儿之学步也,其失败时常多,而成功时常少,若吾人之观摩,限于狭隘之时间,必有深感其不适者。然小儿纵常常失败,实有一种快乐之动力,策励其进行。每一时间,其重视失败之事实,必不敌其与相抵抗之能力也。(www.xing528.com)

吾人一生,每日所遇各种形式之苦难,与小儿学步时正同,皆所以表示吾人智识能力及意志之不足也。然使所表示者专为吾人之弱点,则吾人且以侘傺无聊死。盖当吾人观察特定范围之活动时,实有足伤心短气者。然吾人之生活,绝不如是其狭隘,其完全之观点,常能驱策之使超过现在之限制。吾人心目中,常有一种希望,行于现在狭隘的经验之前,此为吾人对于无限之信心,而决不认吾人之无能力为固定之事实。其范围广漠无涯,能使人意上通于神明,其寥廓之迷梦,每于伦常日用间遇其真境也。

由斯以观,吾人之见及真理,在吾人驰心于无限之时矣。真理之观念,不实现于狭隘之现在,不实现于瞬间之感情,而实现于使吾人从所有之境,玩味其应有之境之自觉心矣。缺陷者,暂时者也。日夜飞越夫当前,而渐即于善者也。既不能为固定之点,亦不能永与吾人相抗。人之始习琴瑟也,必有音节不谐之苦,然决无有人,以琴瑟之功用,在发生不谐之音节者。人之对于缺陷,亦复如是。完全之可能性,常能克制实际上之不完全而胜之。泰氏有言曰:“谓生活为绝对之缺陷者,世固不乏其人。然绝无有人重视之者。盖厌世主义者,不过吾人智识上或感情上之迷惑。吾人之生活,固为乐天的而欲向前以进行也。厌世主义,为一种精神上之酒病,能摈斥有益之营养物,而使人沉湎于剧烈之狂饮,因以发生人为的忧郁,而愈欲借酒以自遣。其害人也甚矣。且生活而果为缺陷,又何待哲学家之证明者。譬如其人明明生存侍立于前,而子乃责彼以自杀,不亦真乎?”试更引泰氏之言曰:

所谓不完全者,非终为不完全而已,实含有完全之观念,而经永久实现之途径以进行。故吾人智力之功用,在由非真理而实现真理。所谓智识,不过继续毁灭其谬误,而使真理之光,得自由发出。吾人之意志,在继续克制其缺陷,而达完全之鹄的,其为内部之缺陷、外部之缺陷或内外相合缺陷勿论也。吾人体魄上之生活,常燃烧身上之材料,以保存生活之光;而道德上之生活,亦有其供给燃烧之材料。此种生活,继续进行,吾人盖知之甚审,而奉为信心,而非相反之个别事实所能摇动。质言之,则人类之趋向,由恶而驯至于善而已。

人之献身于理想,献身于国家,献身于人类之福利者,其生活盖有广博之意思。而所遇之苦痛,则相形之下,不过剑头之一尖。泰氏所谓善之生活,即人类全体之生活者,此物此志也。快乐者,为个人之自身计者也,而善则为人类全体亘古不磨之快乐。所谓快乐与痛苦,自善之方面观之,其意思全异。有明知快乐而避之者,有明知苦痛而求之者,而死亡之一途,因欲使生活有较高之价值,有时亦往往欢迎之。此等情形,可各之曰善之立足点,亦即人类最高之立足点。凡快乐与苦痛,一以善之立足点为衡量,固无何等之价值矣。

泰氏之结论,谓吾人从生活中所得之教训,不在知世界之有苦痛,而在知转苦为乐、转忧为喜。端赖夫自身,其言曰:

此种教训,吾人未尝全然失却。不论何人,断未有愿剥夺其受苦之权利者。以此实人之所以为人之权利也。一日,有一苦工之妻访余,因其长子将往有钱之戚串家度日,而不胜其忧愤。夫遣子依人,正所以节减其母之劳苦,其立意岂不甚善。庸讵知反以伤其心乎。盖为母之劳苦,实由其爱子之权利而生,无论有何种之便利,彼此不愿放弃之也。人之自由,不在脱离苦痛,而在利用苦痛,使成为快乐之要素;而唯知吾人之小己,非吾人宅世最高之意思,且知吾身之内,有一不畏死不避苦之世界的人格时,始能利用之。自世界的人格之眼光观之,则苦痛者实为吾侪不完全之人类真正之财产。其所以接近于完全而得为有价值之人者,凡以此耳。吾人非乞丐也,凡人世间有价值之事物,若权利、若智识、若爱情,非以痛苦为代价,决不能购得之。苦痛者,快乐之永久的发展也。完全之可能性,其表记即存于苦痛之中,人而失其对于受苦之快乐,亦唯沦于卑鄙穷乏之深渊而已。唯吾人若借助于苦痛,以求自身之满足,则苦痛亦足为祸于吾人。苦痛者,洁净之处女,而献身于永久之完全者也。其在无限之祭桌前,对于吾人,固色相毕露,而与快乐之现实无异矣。

原载《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1913年10月1日

钱智修,学者

【注释】

(1)本文原名为“泰戈尔氏之人生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