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濮之战:左传的选评

城濮之战:左传的选评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襄公的箭伤拖了半年,终于不治身亡,子成公即位。他审时度势,迫于楚的强大,不得不把杀父大仇搁置一边,做出亲善姿态,出访楚国表示愿求和解。而先轸的看法最富于战略价值,他提出了“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8字方针,深得晋文公的赏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

城濮之战:左传的选评

十九、退避三舍一战而霸——城濮之战

本篇选自《僖公二十八年》(前632)。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说:“报仇雪恨,《春秋》之义也。”晋文公就是个睚眦之怨必报,特会记恨结仇的人。从度量上讲,他算不得一个高层次的政治家。他对流亡途中遇到的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几个诸侯谁怠慢他了谁轻视他了谁无礼他了,都记得牢牢的,盘算着有朝一日报仇雪恨。打从登上君位以后,他就一再想“用”民,也就是让民众为他打仗,说白了,就是去向曹、卫等国兴师问罪。狐偃毕竟是他长辈,处事比他想得周全,几次劝阻他,告诫他一定要先“教其民”,然后才能“用之”。晋文公的好处,就是能采纳正确的意见。于是,他抓住几个关键性事件,按照狐偃提供的建议,实施他的教民计划:通过“勤王”,让民众明白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通过伐原,让民众知道诚信比得到一个城邑更重要;通过作三军,大阅兵,使当了兵的民众建立起对军法、军纪的了解。加上他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团结上层贵族,任贤用能,济困救乏,轻赋薄敛,发展农商,四五年下来,把个晋国治理得大有起色。

话分两头,南方的楚国在泓之战中大败宋襄公以后,第2年又借口陈国在楚、宋之间两面讨好,是对楚不忠,派兵伐陈,夺得焦、夷二邑而还。宋襄公的箭伤拖了半年,终于不治身亡,子成公即位。他审时度势,迫于楚的强大,不得不把杀父大仇搁置一边,做出亲善姿态,出访楚国表示愿求和解。又次年,楚再次围陈,楚成王学着齐桓公的样,帮先前受陈国迫逐的姬姓小国国君顿子回顿复国,陈穆公哪敢说半个不字。此时楚国国威远扬,连与楚并不搭界的鲁国都倒向它。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国侵犯鲁国北部边界,鲁国就向楚国求援。碰上楚国正打算在西线用兵,要灭夔子国,令尹子玉和司马子西都在忙着准备调配军队。楚成王一看来的是鲁国的两个卿大夫级官员,满口答应给予军事支持,调集申、息二县(楚文王灭申、息两国后置县已50年有余)之兵,由申公叔侯带领,因申公只是个县级官员,任军中主帅级别不够,就说好是借给鲁国的,由鲁国将帅指挥。这支并非正规军的楚国部队一到前线,十分管用,立刻打了胜仗,把齐国的谷邑攻占下来。申公叔侯就带着楚军戍守在那里。

鲁国向楚国借兵的同时,还故意向令尹子玉提供情报,说齐、宋二国不肯尊事楚国。为了求得军援,你鲁国说说齐国坏话也就罢了,还牵扯到宋国,这是干什么呢?楚成王知道后,十分不满宋成公当面求楚讲和、背后倒向晋国,在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完成了灭夔任务后,又命令他们跟随自己统帅楚师讨伐宋国。宋国怎么招架得住?忙向晋国告急。当年公子重耳过宋时,宋襄公可是有恩于他的,光车马就赠予了20乘,这一点晋文公没有忘,乘过这些车马的老臣狐偃、赵衰等人也没有忘。狐偃出主意道:“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这个意见很有战术眼光,因为伐卫、曹离晋国路近,而且二国皆弱小;出兵宋、齐路途太远,而且要与强楚直接过招。这一着棋正合晋文公心意,可不是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吗?而先轸的看法最富于战略价值,他提出了“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8字方针,深得晋文公的赏识。

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侵曹、伐卫。他采用先轸之计,把曹共公抓了起来,又分割曹、卫二国之地扬言要送给宋国,以换取宋国答应拿出财物贿赂齐、秦,条件是由二国出面向楚国提出从宋国撤军的要求。这是一个巧妙的策略,既激怒了楚国的统帅令尹子玉必欲一战,又制造了齐、秦两个大国与楚国的利益冲突,激发二国最终站在晋国一边参与对楚国的军事行动。

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楚子入居于申(1),使申叔去谷(2),使子玉去宋(3),曰:“无从晋师(4)!晋侯在外十九年矣(5),而果得晋国(6)。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7),尽知之矣。天假之年(8),而除其害(9),天之所置,其可废乎(10)!《军志》曰(11):‘允当则归(12)。’又曰:‘知难而退(13)。’又曰:‘有德者不可敌。’此三志者(14),晋之谓矣。”

子玉使伯棼请战(15),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16)。”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17)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18):“请复卫侯而封曹(19),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20):“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21)!不可失矣(22)。”先轸曰(23):“子与之(24)!定人之谓礼(25),楚一言而定三国(26),我一言而亡之(27),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28)?楚有三施(29),我有三怨,怨仇已多(30),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31),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32),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33)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34),辱也。且楚师老矣(35),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36),曲为老(37),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38),退三舍辟之(39),所以报也。背惠食言(40),以亢其仇(41),我曲楚直,其众素饱(42),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43),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44),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45)。楚师背酅而舍(46),晋侯患之(47)。听舆人之诵曰(48):“原田每每(49),舍其旧而新是谋(50)。”公疑焉(51)。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52),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53):“汉阳诸姬(54),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55),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56),楚子伏己而img18其脑(57),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58),楚伏其罪(59),吾且柔之矣(60)。”

子玉使鬬勃请战(61),曰:“请与君之士戏(62),君冯轼而观之(63),得臣与寓目焉(64)。”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65)。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66)。为大夫退(67),其敢当君乎(68)。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69):戒尔车乘(70),敬尔君事(71),诘朝将见(72)。”……

己巳(73),晋师陈于莘北(74),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75)。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76),子上将右(77)。胥臣蒙马以虎皮(78),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79),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80)。楚师驰之(81),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82)。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83),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84),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85),及癸酉而还(86)。甲午至于衡雍(87),作王宫于践土(88)。……

丁未(89),献楚俘于王(90):驷介百乘(91),徒兵千(92)。郑伯傅王(93),用平礼也(94)。王享醴(95),命晋侯宥(96)。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97),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98),彤弓一、彤矢百(99),玈弓矢千(100),秬鬯一卣(101),虎贲三百人(102),曰:“王谓叔父(103):敬服王命,以绥四国(104),纠逖王慝(105)。”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106),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107)。”受策以出,出入三觐(108)。……

楚子玉……既败,王使谓之曰(109):“大夫若入(110),其若申、息之老何(111)?”子西、孙伯曰(112):“得臣将死(113),二臣止之。曰(114):‘君其将以为戮(115)。’”及连谷而死(116)

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117),曰:“莫余毒也已(118)。蒍吕臣实为令尹(119),奉己而已(120)不在民矣。”

晋、楚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告终。但是从战前两军的实力看,楚师恐怕还稍强于晋师。晋国的兵力,《左传》写明是700乘;楚国的兵力史无明文,但《韩非子·难一》、《吕氏春秋·义赏》在讲到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都说“彼(楚)众我寡”,可见先秦时的传说,都认为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与《左传》对战前晋文公和令尹子玉的心理描写相比照,应认为这种估计是符合事实的。晋文公临战之前的犹豫、担心、甚至做起了打架输给了楚成王的恶梦,固然有他从未经历过这种大规模战争而临阵怯场这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凭双方实力对比晋国处于弱势,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观楚国的令尹子玉,在阵前大言道:“今日必无晋矣!”他认为战胜晋国是不在话下的。这不只是摆在战场上的兵力有多寡,还因为楚的强大有好几十年的扩张和开拓打下的基础;而晋国从骊姬之乱起,国势因长期动荡不安而寖弱,文公即位后致力于振兴不过才4年有余。晋国面对的不光是一个强楚,楚国一方,至少还有卫、曹、鲁、陈、蔡这些华夏诸侯;而当时亲晋的只有宋国。所以不要说晋文公,就是坚定的主战派狐偃,说话也是留有余地的:如果胜了怎么样,如果不胜又怎么样。他用晋国即使不胜也不会完蛋的分析消除晋文公的后顾之忧,又巧释恶梦化解晋文公内心深处的恐惧。他是那种“两强相遇勇者胜”观点的代表者。

原来只任下军之佐,后来因为足智多谋而被晋文公提升为中军之将也即三军之帅的先轸,则认为与楚国这样的强国进行争霸的对决战,光凭勇气还不够,要打胜仗,还得讲策略。你楚国不是盟国多吗?我分化你。晋国不是友国少吗?我设计把齐、秦两个大国争取过来。你令尹子玉不是想“一言而定三国”吗?我就私许复曹、卫,促使曹、卫与你告绝,再扣留你的使者宛春,激怒你挥师北上来找我而自然而然释了宋围。这样,兵马尚未交锋,外交斗争上已是晋国占了优势,楚国处于下风。至于在交战过程中晋军先攻楚方的薄弱环节陈、蔡之师,用虎皮蒙马出奇制胜,楚右师被受惊之马自乱了阵脚,很快就溃退下去;而狐毛、栾枝的佯装退却,诱敌深入,然后首尾夹攻,中路横击,楚左师也被歼了:这更是晋国统帅先轸的智谋远高于楚国令尹子玉的地方。孔子曾各以一语评晋文与齐桓:“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据朱熹解释,晋文公的“谲而不正”就表现在城濮之战上:“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四书章句集注》)孔子与朱熹都有点迂。打仗都像宋襄公那样,那就拱手投降得了,还打个什么呀,也省得大腿上挨箭,还把命搭上。后世说的“兵不厌诈”这句话,也正出于城濮之战。《韩非子·难一》说:晋文公问舅犯(狐偃),怎么才能在对楚作战中以寡胜众,狐偃就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后人就把“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浓缩为“兵不厌诈”四个字。《韩非子》不是实录史事,而是在说故事,因此本应是主角的先轸,也被改成名气更响的狐偃了。

不过狐偃坚持实施当初重耳对楚成王作出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这既在道义上作出了高姿态,又助长了令尹子玉的骄气。而“骄兵必败”这句话,在城濮之战中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有说服力。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举例说:“《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趾高气扬的令尹子玉,不是很像那个洪教头吗。

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以车战为主的阵地战,其游戏规则有点像今天不设主客场的单场淘汰制球赛,一战决胜负,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不管原本谁弱谁强,赢了就称霸,输了就称臣。《左传》称之为“一战而霸”。向周襄王献俘,再由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实在只是在“尊王”的招牌下走走形式而已。晋文公可惜英年早逝,44岁就死了。不过晋国的霸主地位,在文公身后还保持了一段时间,后来虽有过断续,但在春秋时期几个大国中,其累计称霸年数应是最多的。而楚国虽败,大国地位未变,一旦时机成熟,其实力足以使它在下一轮争霸战中一逞所欲。

春秋时的大型战车

【注释】

(1) 楚子:楚成王。入:从国外回国叫入。这里是指成王从围宋前线先行回国。申:原为姜姓之国,郑庄公之母武姜即为申侯之女。楚文王灭申置县,地在今河南南阳东南。

(2) 申叔:即申公叔侯。楚之县令称公,叔为排行、字,侯为名。去:离开,撤离。谷:齐国邑名,在今山东平阴西南。参见题解。

(3) 子玉:当时楚之令尹(首席执政官),又称成得臣(?—前632),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

(4) 无:同毋,不要。从:跟踪,追逐。

(5) 晋侯:晋文公。在外:指流亡国外。

(6) 果:终于。

(7) 情伪:实情与假象。

(8) 假:给予。之:相当于“其”,他。年:指19年时间。

(9) 害:指骊姬、奚齐、卓子、荀息、惠公、吕甥、郤芮等人。

(10) 其:岂。

(11) 《军志》:当时的兵家书

(12) 允当:得当,适度。

(13) 知难而退:辑录战国初吴起论兵的著作《吴子》在《料敌篇》中有“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之语,所引两句当即《军志》之文。

(14) 志:记录,此处引申为语录。

(15) 伯棼:即鬬椒(?—前605),芈姓,鬬氏,名椒,字子越,又字伯棼。请战:指向楚成王请求与晋国战。

(16) 间(jiàn)执:堵塞。谗慝(tè):说人坏话心地险恶的人。

(17) 西广(kuàng):当时楚王之亲兵设有东西两广,每广兵车一卒(30乘)。东宫:太子之亲兵。若敖:楚武王的祖父。这里指若敖氏,即若敖的次子鬬强的后代鬬氏。因令尹子玉遣伯棼(鬬椒)向楚成王请战,故成王派出斗氏之6卒(180乘)到前方。卒:兵车30乘为1卒。

(18) 宛春:楚国大夫。

(19) 复卫侯:让卫成公(名郑,?—前600)回到卫国国都去。在此之前,因晋伐卫,卫成公逃离国都,躲到东部边邑襄牛去住。封曹:曹国的宗庙、社稷遭到晋师破坏,须重新为之封土为社。

(20) 子犯:狐偃的字。

(21) 君:指晋文公。取一:得到一个好处(释宋之围)。臣:指令尹子玉。取二:得到两个好处(复卫侯、封曹)。

(22) 失:错过机会。指要抓住子玉“无礼”向楚宣战。

(23) 先轸(?—前627):当时晋国中军的主帅(刚由下军之佐升任),因食采于原,也称原轸。“先”为晋国十一个公族之一,为姬姓之一支。

(24) 与:同意。

(25) 定人:使人安定。

(26) 三国:卫、曹、宋。

(27) 亡(wú):同无,否定。

(28) 谓诸侯何:对诸侯(宋、齐、秦等)怎么说。

(29) 施:恩惠。

(30) 已:太。

(31) 复:恢复。携:离间。

(32) 说(yuè):同悦。

(33) 告绝:宣告断绝关系。

(34) 辟(bì):同避。

(35) 老:喻指士气衰竭。

(36) 直:指理直。壮:指气壮。

(37) 曲:指理不直。

(38) 微:非。楚之惠:指当年重耳流亡过楚时楚成王对他的礼遇和帮助。

(39) 三舍:90里。古代行军每30里称为一舍。

(40) 食言:说话不算数。

(41) 亢:抬高。杜预释为“蔽”,即庇护,也通。

(42) 素:一直,向来。饱:指精神饱满。

(43) 犯:进犯。

(44) 戊辰:四月初一。

(45) 宋公:宋成公(?—前620),名王臣,在位17年。国归父:齐国的卿,谥庄,也称国庄子。崔夭:齐国大夫。小子慭(yìn):秦穆公之子。次:停留。城濮:卫国地名,在今山东鄄城西南。

(46) 酅(xī):城濮以南一丘陵险阻之地。楚军背靠此地而住下。

(47) 患:担心,忧虑。

(48) 舆人:指军中兵众。舆,众。

(49) 原田:平原上的田地。每每(mèi mèi):肥美貌。(www.xing528.com)

(50) 舍其旧而新是谋:古代田地实行轮休制,收获一季作物后,旧田即停种一至二年以养其地力。舍旧谋新,也隐喻晋国宜舍弃楚之旧惠,而谋立新功。

(51) 疑:疑惑不决。

(52) 表里山河:指晋国地形外有黄河之阻,内有中条山、太行山之险。

(53) 栾贞子:名枝,贞为谥号。当时为晋国之卿,任下军之将。

(54) 汉阳:汉水之阳。水北为阳,但汉水为西北至东南流向,此汉阳实指汉水以东以北。诸姬:各姬姓小国。

(55) 小惠:指楚对公子重耳过境时的种种优待。大耻:指楚灭汉阳诸姬皆晋之同姓国。

(56) 搏:搏斗。

(57) 伏己:伏在自己身上。img20:吸食。其:指自己。

(58) 得天:狐偃把被按倒在地下仰面朝天美言为得天,即得到天的帮助。

(59) 伏其罪:把朝下压住对手巧释为伏地认罪。

(60) 柔之:把用牙咬破头吸食脑,解释为柔(脑)将克刚(牙)。

(61) 鬬勃:字子上,楚国大夫。请战:向晋师挑战。

(62) 士:军士。戏:角力,比赛体力之强弱。

(63) 君:对晋文公的尊称。冯(píng):同凭,靠着。轼:车箱前的横木。

(64) 得臣:子玉自称其名。与(yù):参与,一起。寓目:观看,过目。

(65) 寡君:古代臣子对别国自称其君的谦词。

(66) 在此:强调退避三舍以后才在这里。

(67) 为:以为。大夫:指令尹子玉等。

(68) 其:岂。

(69) 大夫:指鬬勃。二三子:那几位。指子玉、子西等。

(70) 戒:准备好。尔:你们的。

(71) 敬:不怠慢。

(72) 诘朝:明天早上。

(73) 己巳:四月二日。

(74) 莘:古莘国之废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其北即城濮附近一带。

(75) 胥臣:晋国的卿,此战中任下军之佐。姬姓,胥氏,名臣,食邑于臼,字季。亦称臼季。因任司空,也称司空季子。陈、蔡:指陈国、蔡国支持楚国派出的军队,从属于楚右师。

(76) 子西:楚国的司马(第二执政官),芈姓,鬬氏,名宜申,字子西。

(77) 子上:即鬬勃。

(78) 蒙马:裹在马身上。

(79) 狐毛:狐偃之兄,时任晋卿,此战中任上军之将。旆:饰有飘带的军旗,在军中由先头部队建置。

(80) 舆:车。曳:拖。拖柴于地以扬起尘土。伪遁:假装逃走。

(81) 驰之:快马追赶晋国伪遁之师。

(82) 原轸:即晋中军之帅先轸。郤溱:时任晋中军之佐。中军公族:中军之中由晋国公室子孙为主的精锐部队。

(83) 夹攻:狐毛率上军之一部佯装退却,回过头来打击追尾的楚左师,与狐偃所率上军之未退者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84) 卒:指中军统属的若敖之6卒,共180乘战车。止:谓未贸然出击。

(85) 馆:歇宿于楚营之中。谷:吃楚军仓促逃遁后丢弃下的粮食。

(86) 癸酉:四月六日。

(87) 甲午:四月二十七日。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以西稍偏南处。古在黄河南,今因河水改道在黄河北。

(88) 王宫:为准备迎接周襄王到来而临时搭建的简易行宫。践土:郑国地名,即在衡雍之西南。

(89) 丁未:五月十日。

(90) 献俘:古代战胜归国,以所获俘虏与战利品向宗庙社稷进献,为军礼之一。这里则是向周襄王进献。所谓进献也只是一种仪式,请过目而已,并非必由周王收下。

(91) 驷介:被甲的马,驷者,一车四马。

(92) 徒兵:步兵。

(93) 郑伯:郑文公。傅:相,即在仪式中赞礼的傧相。

(94) 平:周平王。用平礼,是指平王东迁后,因晋文侯杀携王有功,加以锡命,当时即由郑武公为相。

(95) 享醴:参“选文十八”注㉒。

(96) 宥:参“选文十八”注㉓。

(97) 尹氏:周王的卿士,其名不著于史。王子虎:周王的卿士,谥文,又称太宰文公。内史:周代掌著作简册、策命诸侯卿大夫及爵禄废置的官。叔兴父(fǔ):以官职内史为氏,名兴,叔为排行兼字,父同甫,男子之美称。策命:用简策命官授爵。侯伯:诸侯之长。

(98) 大辂之服:大辂及其配套的服饰装备。大辂是天子规格的一种大型车,有玉饰、铜饰、象牙饰、革饰及木质五种,可特许赐予诸侯。戎辂之服:战车及其配套的服饰装备。

(99) 彤:红色。彤弓矢为用丹砂涂染过的弓箭。

(100) 玈lú):同卢,黑色。弓矢千:按彤弓矢的比例,当为弓十矢千。

(101) 秬jù)鬯(chàng):用秬(黑黍)与郁金草酿造成的酒,古时用于祭祀降神。卣(yǒu):古代青铜酒器。

(102) 虎贲(bēn):勇士。

(103) 叔父:周襄王称晋文公。参“选文十八”讲评末段。

(104) 绥:安抚。四国:四方诸侯国。

(105) 纠逖(tì):纠正去除,逖同剔。一说纠之使远离,逖,远也,也通。慝:恶。

(106) 敢:表卑谦的敬辞,无实义。稽(qǐ)首:古时叩头到地的一种最为恭敬的跪拜礼。

(107) 奉扬:接受并颂扬。丕显:大明,明如日月。休命:赐命,一说美善之命。

(108) 出入:从来到去,先后。觐:诸侯朝见天子。

(109) 王:指楚成王。

(110) 入:入国,回到国中。

(111) 申、息之老:楚国申县、息县的父老。申公叔侯带领申、息二县的青壮年组成军队帮助鲁国回击齐师之入侵,胜利后戍守在齐之谷邑。城濮之战前,楚成王下令申叔撤军回国,但回国途中估计给令尹子玉拦截下来编入他统帅的军队了。城濮一战,申、息二县之兵员多死伤被俘。

(112) 孙伯:成得臣(令尹子玉)之子,名大心。

(113) 将死:打算自杀。

(114) 曰:主语为得臣。

(115) 君:指楚成王。其:大概。戮:杀。

(116) 连谷:楚国地名。

(117) 知:见。喜可知,喜形于色、能为人所见所知的意思。

(118) 莫余毒也:“莫毒余也”之倒装。莫,没有人;毒,加害。

(119) 蒍吕臣:字叔伯,楚国大夫。蒍(wěi),一作薳,以地名为氏。

(120) 奉己:奉行一己的私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