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亡国之君和复兴之君——卫懿公和卫文公
本篇选自《闵公二年》(前660)。
卫国在州吁之乱(参“选文”二)以后,被奉上台的国君是桓公的弟弟宣公(名晋)。卫宣公在位19年,政绩平庸,而在婚事上却惹出一些与伦常相悖的绯闻,并因宠爱转移而造成了夺嗣位引起的混乱。他的父亲庄公死后,遗下的妻妾中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夷姜,她名义上虽是公子晋诸母之一,实际年龄却与公子晋相仿佛。春秋时期的宗族制度婚姻中,还残存着旧父系氏族制度下氏族贵族把年轻的、生育盛期的妇女视作财产,可由子弟继承的习俗。因为让这样的妇女守寡,在本族的人口繁殖上绝对是一种浪费。所以子娶后母、弟娶寡嫂,在当时都是允许的。公子晋虽不像哥哥桓公那样获得君位,却得到了心仪已久的小后母夷姜,十分宠爱,接连生下了伋(一作急)、黔牟、顽三个儿子。桓公于十六年被州吁暗杀,州吁又被卫人所杀以后,公子晋即位成为卫宣公,夷姜于是成了夫人,伋也被定位为太子。太子伋转眼就成人了。古代公室子女多早婚,16、17甚至更小的年龄都谈婚论嫁了,于是宣公即位不久,就给太子伋定下了齐僖公的一个女儿。谁知此女貌美动人,更胜当年夷姜;而夷姜经岁月荏苒,早已年逾30,为夫君生儿育女,昔日风韵不再,岂是青春美少女可比。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君主,有几个不喜新厌旧的?卫宣公竟夺下子媳,为史称宣姜的齐女专造新台,与她做了夫妻。夷姜怨愤难当,万念俱灰,悬缳自尽。宣公上烝父妾,当时尚为习俗所允;下淫子媳,则已为时论所非。而当时代再前进一步回头看时,宣公一生在婚姻上违背伦常的地方就太多了。宣姜当上了夫人以后,生下二子寿、朔,长大后虽一母所生却不同德。寿与太子伋年差甚大,且异母所出,却弟兄友爱,情感甚笃;而朔则有着与太叔段、州吁一样的野心。宣姜也容不得非己所生的做太子,于是母子俩联手,在宣公面前尽说太子伋的坏话。和一切昏君一样,卫宣公满足了宠爱的人的非分要求,设圈套杀了太子伋,同时也误杀了救的寿。于是,公子朔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太子。第二年宣公一死,他就成为卫君,史称惠公。可是,他太年少,即位时最多不过十五六吧,治理国家大事实在非其所能;母亲宣姜,又并无垂帘听政之才。更因母子俩的所作所为失了民望,所以惠公第4年上就被不满度已到极点的卫国人轰下了台,不得不逃亡到母舅之国齐国去避难。卫国人奉太子伋的长弟黔牟为君,过了9年。第10年上,惠公之舅齐襄公强送惠公回国续当卫国君主。惠公从第一次即位起,在第31个年头上死亡。他的儿子赤即位成为懿公。这卫懿公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史记》说他“淫乐奢侈”。他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驯养鹤。他是历史上因饲养宠物脱离群众而亡国的第一个君主。本文的故事,就是从他身上开始的。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1)。卫懿公好鹤(2),鹤有乘轩者(3)。将战(4),国人受甲者皆曰(5):“使鹤(6)!鹤实有禄位(7),余焉能战(8)!”公与石祁子玦(9),与宁庄子矢(10),使守(11),曰:“以此赞国(12),择利而为之(13)。”与夫人绣衣(14),曰:“听于二子(15)!”渠孔御戎(16),子伯为右(17),黄夷前驱(18),孔婴齐殿(19)。及狄人战于荧泽(20),卫师败绩。遂灭卫(21)。卫侯不去其旗(22),是以甚败(23)。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24),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25),实掌其祭(26)。不先(27),国不可得也。”乃先之(28)。至,则告守曰(29):“不可待也(30)。”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31),又败诸河(32)。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33),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34),不可(35),强之(36)。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37)。文公为卫之多患也(38),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39),宵济(40),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41),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42)。立戴公以庐于曹(43)。许穆夫人赋《载驰》(44)。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45)。归公乘马(46),祭服五称(47),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48)。归夫人鱼轩(49),重锦三十两(50)。
僖之元年(51),齐桓公迁邢于夷仪(52)。二年,封卫于楚丘(53)。邢迁如归(54),卫国忘亡(55)。
卫文公大布之衣(56)、大帛之冠(57),务材训农(58),通商惠工(59),敬教劝学(60),授方任能(61)。元年(62),革车三十乘(63);季年(64),乃三百乘(65)。
据说,秦穆公曾向由余请教“古之明主得国失国”的经验教训,由余的答语只9个字:“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十过篇》)后来李商隐据此熔铸出千古传诵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确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秦穆公、鲁僖公、卫文公三位国君,正好是在同一年即位的(前659)。卫国之亡和卫国之复兴的全过程,都发生在秦穆公在世之年。虽秦国僻处西陲,与卫国空间距离遥远,不可能亲历目击,但得以耳闻其详,则是一个国君能够而且必然会做到的。由余初见秦穆公,是在卫文公去世之后9年;为秦客卿,是在其后1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谋伐戎王而霸西戎,则又在后2年;再2年后秦穆公去世。由余答秦穆公问得国失国之原因,应该就在这几年中。由余是秦穆公的同时代人,所以他与秦穆公的问答,涉及到的最现实的例子就是卫懿公因淫乐奢侈而失国和卫文公因勤政俭朴而复国。这是在眼前放着的、活生生的事例,是最具说服力而不容置疑的经验和教训。
当然,“奢”和“俭”是一对由历史提供标尺的发展着的概念,怎样算是奢了,怎样算是俭了,最终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做裁判评委。春秋时期的鲁国,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战国时期要稍低,所以鲁庄公为了准备结婚,给父亲庙中的柱子漆上红色,椽子刻上花纹,都遭到大夫御孙的劝谏,说:“臣闻之:俭,德之共(同洪,大)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洪)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一个诸侯国君,为了操办喜事,在新夫人将要行庙见之礼参拜亡父的地方做了些小小的装修,就被批评为不俭,甚至上升到“纳诸大恶”的高度,用今天的眼光看,当一个这样的国君,岂不是太“没劲”,太寒酸,太可怜了吗?这是因为古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缘故。到了战国时代,鲁国生产力的发展较之春秋时有了些提升,俭、奢的观念就相应有些变化了。鲁穆公时为相的公仪休就不允许妻子亲自织布,不让家人自己种菜来吃,他的理论是“吾已食禄”,不能再“夺园夫红女利”。园夫就是菜农,红女就是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的妇女。公仪休为相清廉,在他带领下,“百官自正”。他之主张食禄者不亲自织布种菜,而应该消费,是为了不使有关的从业人员无利可得,也最终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管生产力发展到多高,还是会有奢侈和勤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相对立而存在;而奢侈浪费会亡国、勤俭奋斗能兴国的历史经验,也将永远起着常新的史鉴作用。
卫之得以复国,齐桓公的救助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从齐桓公即位到封卫于楚丘,经过了28年。这28年齐国在管仲等人的治理下,国势得到了很大的振兴,霸业已经初步形成。在国内,齐国建立了军、农合一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用控制货币来调节商品流通,物价得以长期平稳;开发鱼、盐等自然资源,以赡贫穷,禄贤能。司马迁说:这些措施使“齐人皆悦”。在此基础上,齐国陆续兼并了几个周边小国,如齐桓公即位的第2年(前684)灭谭(今山东济南东北),第5年(前681)灭遂(今山东宁阳西北),把长勺之战胜了齐国的鲁国压了下去。当年春天齐桓公在北杏主持诸侯会盟,这是他“九合诸侯”的第一“合”。但宋桓公会后背盟。次年(前680)春,齐国即联合陈、曹伐宋,并首次打出“尊王”的旗号,请周王派出单伯带领王师前来会合,迫使宋桓公在当年冬天召集的鄄(卫邑,今山东鄄城西北)之会上表示服齐。一般认为这是齐桓公称霸之始。齐桓公十二年(前674)伐戎,二十二年(前664),北伐山戎以救燕,这是他“攘夷”之始。同年,鄣国(今山东东平东)被迫降于齐;后四年(前660),齐国迁阳国(今山东沂水西南)之民而取其地。齐桓公的霸业,至遏制狄人,救邢封卫,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只“攘”了北方的戎狄,而未能“攘”南方的“蛮夷”楚国,齐桓公的霸业还不能算是完成。
卫懿公好鹤亡国
【注释】
(1) 狄人:狄为周代主要分布在北方的一个以游牧、狩猎为业的古族,春秋时活动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与中原诸国多有战事。以其善骑射,较列国之车战有独特的优势。对入侵之国的经济文化,常有所破坏。
(2) 卫懿公(?—前660):名赤,在位8年。好(hào):喜爱。
(3) 轩: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前顶稍高。大夫以上才有乘轩的待遇。
(4) 将战:指将与狄人战。
(5) 国人:国都城中及郛(外城)内之人,后者即近郊之农民。所以国人实包括士、农、工、商四民,士为下层贵族,农、工、商皆自由民。受甲者:国之兵甲平时藏之武库,遇有战事则授予参战之国人。士卒中最多的是农民,一般授之以兵(武器),能“受甲”的大多是士。
(6) 使鹤:派鹤去。
(7) 禄位:俸禄官位,这里指大夫以上官员的待遇。
(8) 焉:怎么。
(9) 公:卫懿公。石祁子:卫国大夫,选文2“大义灭亲”中石碏之族的后代。玦:古代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赠送有表示决断或决绝之意,这里指授以临事决断之权。
(10) 宁庄子:名速,其先卫武公之子季亹,因食采于宁而得氏。矢:箭。赠矢指授以发布军令之权。
(11) 使守:让他们守住国都(朝歌)。
(12) 赞:助。
(13) 择利:选择有利于国家的办法。
(14) 夫人:指懿公夫人,史阙其名。
(15) 二子:指石祁子与宁庄子。
(16) 渠孔:懿公的驾车者,当也是卫国大夫。御:驾车。戎:战车。
(17) 子伯:卫国大夫。右:即戎右,见选文七“诸侯称王第一人”第二段注⑱。
(18) 黄夷:卫国大夫。前驱:担任先锋。
(19) 孔婴齐:卫国大夫。孔氏为姞姓之仕于卫者。殿:居后压阵。
(20) 荧泽:古泽名,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北,西汉以后渐淤为平地。
(21) 灭卫:指狄人把卫国公族赶出了国都(朝歌),毁其宗庙,废其社稷。其后,卫国在齐桓公帮助下重又复国。
(22) 卫侯:卫懿公。旗:古代军中以旗及鼓发布号令,旗是视觉的,鼓是听觉的。发布号令之旗掌握在军队的最高指挥者手里。
(23) 是以:所以。甚败:严重失败。指懿公在此战中被狄人杀死。
(24) 史:史官,主管记事,兼掌祭祀。华龙滑、礼孔:二史官名。
(25) 大(tài)史:太史,史官之长。此句及以下3句,华、礼二人有为脱身报信而故意夸大自己作用的倾向。
(26) 掌:主持。祭:指祭祀仪式。
(27) 先:指先于狄人到达卫国沬都。(www.xing528.com)
(28) 先之:使之先,让他先行。
(29) 守:守卫国都的大臣,指石祁子和宁庄子。
(30) 待:抵御。
(31) 从:追击。
(32)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河:指黄河北岸。沬(朝歌)古代在黄河以北,而曹、楚丘古代在黄河以南。今则三地皆在黄河以北者,是因黄河曾经改道的缘故。
(33) 惠公:卫惠公(?—前669),名朔,在位前后二次合计21年,即位之年在公元前699年。少(shào):年纪小。
(34) 齐人:指齐僖公,宣姜即其女儿。齐僖公死于卫惠公即位之第2年。昭伯:即公子顽,卫宣公与夷姜所生的第3子,伋、黔牟之弟。烝:古指与非血亲母辈发生性关系的专用词。
(35) 不可:指昭伯认为不可。
(36) 强(qiǎng):强迫使就范。
(37) 齐子:宣姜与昭伯所生长子之小名。因夭折而无后,其弟卫戴公以己子名“恶”者为之后,即以齐为氏。卫国累世有齐氏。戴公:卫戴公(?—前660),名申,公元前660年12月即位,未逾年即死亡。文公:卫文公(?—前635),名燬,公元前669年惠公去世后,曾长期居住在母舅之国齐国。公元前659年齐桓公封卫于楚丘,并伐狄而取之,同时将文公送回卫国继戴公即位。在位25年。宋桓夫人:卫文公之妹,嫁宋桓公为夫人,生太子兹甫,即宋襄公。许穆夫人:卫文公之妹,嫁许穆公为夫人,生子叶,即许僖公。许穆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有作品传世的女诗人。
(38) 卫之多患:指狄人伐卫以前卫国国内局势而言。据《史记·卫世家》,因惠公谗杀太子伋代立,一直到懿公之立,百姓大臣多有不服,常想把他们搞下台。所以狄人得以灭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卫国内部的原因。
(39) 宋桓公(?—前651):名御说,在位31年。他因夫人是卫国之女,所以帮助卫国遗民渡河。逆:迎接。河:指黄河南岸。当时的黄河在现黄河之北。
(40) 宵济:夜间过河。因狄人追逐,需连夜渡河,不及待旦。
(41) 卫之遗民:包括卫之公族、大夫以上贵族及国人之幸免于难者在内。数量之少,可见狄人杀伤掳掠破坏之严重。
(42) 益:加上。共(gōng):即选文“多行不义必自毙”中太叔段所出奔的共国,在今河南辉县,此时已为卫国并吞,成为卫邑。滕:卫国邑名。
(43) 庐:临时搭建的小屋,这里用作动词,有寄居之意。曹:一作漕,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当时在黄河以南,今在黄河以北。
(44) 《载驰》:收入《诗经·风》。卫戴公即位不到1月就死在曹邑,许穆夫人得到讣告后赶到漕(曹)地吊唁时写下此诗,提出向“大邦”(齐国)求援的主张。除《载驰》外,有人认为《邶风》中的《泉水》、《卫风》中的《竹竿》也是许穆夫人的作品。
(45) 齐 侯:齐桓公。公子无亏:字武孟,齐桓公之子,卫国之女共(恭)姬所生。卫为其母舅之国,故齐桓公派他支援卫国。戍:驻防守卫。
(46) 归(kuì):同馈,赠送。乘马:一车四马。
(47) 祭服:指诸侯在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称(chèn):上衣下裳配全的一套。
(48) 门材:做门的木料。
(49) 鱼轩:用鱼皮为饰,专供贵族女性乘坐的一种车。
(50) 重(chóng)锦:色彩纷杂的锦。两:匹。
(51) 僖之元年:鲁僖公元年(前659)。这里是《左传》作者为保持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将后来的事在此预述。
(52) 邢:姬姓小国,西周初分封周公之子(其名失传)于此,地在今河北邢台。鲁庄公32年(前662)狄人伐邢,管仲劝说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迁其民于夷仪,并为之筑城。夷仪:今山东聊城市西南。
(53) 封卫:封诸侯原来是周王才拥有的一种权力,并有被封诸侯受列土于周室、建大社于国中的仪式。这里的“封卫”,是因为卫国之宗庙、社稷已为狄人所亡,齐桓公率领诸侯重新为卫文公在楚丘封土为社的意思。楚丘:卫国的第二个国都,地在今河南滑县东。曹邑是一个暂住的处所,楚丘则由齐、宋、曹、鲁支援筑城,有了国都的规模。
(54) 如归:形容邢国人迁移到新的地方像回家一样。
(55) 忘亡:形容卫国人在楚丘生活安排得很好,忘记了自己故国已亡。两句皆歌颂齐桓公的功德。
(56) 卫文公(?—前635):名燬,在位25年。大布:粗布。
(57) 大帛:粗丝织成的厚帛。一说帛通白,大白冠为白色布冠。
(58) 务材:尽力广殖材用。训农:训民勤于农业。
(59) 通商:鼓励商贩往来交易。惠工:改善百工待遇。
(60) 敬教:敬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劝学:提倡学习。
(61) 授方:授官吏以治民之法。任能:任用贤能。
(62) 元年:指卫文公即位之第1年(前659)。
(63) 革车:古代的大型战车。
(64) 季年:末年,指卫文公25年(前635)。
(65) 乃:竟(至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