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传》选评: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选评:多行不义必自毙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是春秋初期有影响的人物。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左传》的作者就认为《春秋》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来记录这段史实,寓有批评大叔段“不弟”和讥刺郑庄公“失教”的双重含义。在势不两立的斗争中,太叔段因失败而逃亡国外。后世史论家有称武公、庄公时期的郑国为春秋初期之“小霸”的。

《左传》选评:多行不义必自毙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

本篇选自《隐公元年》(前722)。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是春秋初期有影响的人物。郑国当时是个新建之国,始封国君桓公(姬姓,名友,?—前771)是周宣王幼弟,封地郑邑原在西周王畿内(今陕西华县东)。犬戎之难,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时任司徒的郑桓公虽事先已将妻儿家产转移到洛东虢、郐两国寄存,自己却未能免遭死难。周平王东迁之年(前770),桓公子武公即位,初都于留(据《公羊传》;地当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先后灭桧与东虢,取得十个都邑,遂迁都新郑(今属河南),打下了郑国基业,疆域逐渐有所拓展。武公父子在平王朝中任卿士(执政大臣),掌有王室实权。武公在位27年,病故以后,子庄公即位。从此时开始,在郑庄公母子兄弟之间,就发生了一起勾心斗角、跌宕起伏、流传千古的故事。

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2)。庄公寤生(3),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4),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5)。公曰:“制,岩邑也(6),虢叔死焉(7)。佗邑唯命(8)。”请京(9),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0)

祭仲曰(11):“都城过百雉(12),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4),非制也(15),君将不堪(1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0)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2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3)。公子吕曰(2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5)?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6);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27)。”公曰:“无庸(28),将自及(29)。”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30),至于廪延(31)。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2)。”公曰:“不义,不昵(33),厚将崩(34)。”

大叔完聚(35),缮甲兵(36),具卒乘(37),将袭郑(38),夫人将启之(39)。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40)。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41)。公伐诸鄢。五月辛丑(42),大叔出奔共(43)。……

遂寘姜氏于城颍(44),而誓之曰:“不及黄泉(45),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4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4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48)。”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9)!”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0)?”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51),若阙地及泉(52),隧而相见(53),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54):“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55)。”遂为母子如初。

对郑庄公这个人,两千多年来的评价都不怎么好。《左传》的作者就认为《春秋》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来记录这段史实,寓有批评大叔段“不弟”和讥刺郑庄公“失教”的双重含义。后来的礼教纲常卫道者们话就说得更刻薄了:“残忍”(吴楚材),“狠毒”(余诚),“恶人”(金圣叹),“枭獍”(浦起龙),用词一个比一个更严厉。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有欠公允的。

要知道,郑武公死的时候,寤生的实足年龄只有13周岁(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今人写的鉴赏文章中,也有人说郑庄公“老谋深算”,这话放在14岁做国君的孩子身上,真是从何说起。当11岁的段在母亲的精心策划下洋洋得意地当上了“京城太叔”的时候,面对辅政大臣祭仲的谏阻,郑庄公说的“姜氏欲之,焉辟害”,绝对只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儿子的真心的无奈,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用心险恶的欲擒故纵之计在。

郑庄公掘地见母

以后,兄弟俩都长大成人了。太叔段在母亲的一贯纵容和不断授意下野心毕露,得寸进尺,步步进逼,夺位篡国对他来说已进入倒计时,庄公在生母和亲弟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酷威胁。在这种处境下要去对骄肆嚣张、以兄为敌的太叔段行“父兄之教”,不是太难为哥哥了吗?对弟弟讲“不义,不昵,厚将崩”的道理,他能接受吗?限制弟弟的越轨行为,他会服从吗?更难应付的是来自武姜的牵制掣肘,不顺母心、不从母意,可都是不孝之罪。庄公只能隐忍退让。到退无可退、忍无可忍时,被逼无奈,才后发制人。在势不两立的斗争中,太叔段因失败而逃亡国外。有的古书把“克段”的“克”理解为杀,可能是传闻有异,并不正确。庄公在十年以后还深表遗憾地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他的自责是发自内心的。姜氏想要里应外合除掉庄公,对这个降生时给自己带来危险苦痛的儿子没有半点慈母的爱心,庄公一时气忿,说了绝情的话,人还能没有一点脾气吗?但他事后冷静下来也能“悔之”,终于“为母子如初”。当然,隧中相见,在“其乐融融”的表面现象下,恐怕不免会有丝丝尴尬袭上心头;“为母子如初”,恐怕也很难让苦涩和芥蒂消失得干干净净。受过伤的感情,比肢体更难康复,需要双方长时期的合力修补,才能回归母慈子孝的天性。

郑庄公显然不是圣人,也着实比不上太伯、仲雍、伯夷、叔齐那些不以国事为重、任意甩手让国的所谓贤人。但事实也说明他决不是恶人。他性格上的缺陷也有一点,阴而不险,狠而不毒,仅此而已。

太叔段是在偏心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的,武姜一心想让他当上太子,好嗣位国君。但一来立嫡立长是宗法制度的规矩,二来这样自小娇宠惯坏了的孩子一身缺陷弱点,知子莫若父的郑武公岂能心里没底。若让这根病苗子当上了国君,自己创立下的郑国基业只怕很快就要不保。所以尽管姜氏“亟请”,武公坚决看好在缺少母爱中长大的寤生。在公室萱堂之内,与弟弟相比,寤生明显处于弱势。弱势地位可能使人自怨自艾自卑,也可能使人自奋自励自强。在父亲信任的鼓励下,郑庄公步上的是良性发展的道路。武公身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庄公在位长达43年,治国很有魄力,处理与王室和其他诸侯国的矛盾较有分寸,国势不弱,不好战,战则往往取胜。后世史论家有称武公、庄公时期的郑国为春秋初期之“小霸”的。若太叔段夺位侥幸成功,虽然称了姜氏母子之心,却必定使郑国政局陷于动乱。试想他治理京邑终始22年,与当地人民无丝毫恩谊可言,关键时刻京人还是叛离他,要他治理整个国家,能安民服众吗?庄公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确有灼见,算得上千古名言。附带说一说,《左传·襄公四年》记君子曰,有“《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及”即“及于祸”之略)”的话,《志》指当时的古书或时人著作。郑庄公的名言,正是从《志》里的成句化出来的。看来,他还是个爱读书、善于从读书中联系实际悟出点道理来的人。

【注释】

(1) 郑武公(?—前744):名掘突。申:姜姓国名,地在今河南南阳。

(2) 庄公(前757—前701):名寤生。共(gōng)叔段:名段,因最后出奔共,故称共叔段。

(3) 寤生:寤古同牾,小儿生时脚先出,属难产

(4) 亟:屡次。

(5) 制:地名,又称虎牢关,在郑国西北部,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

(6) 岩:险要。

(7) 虢叔:东虢国的国君。郑武公灭东虢时虢叔死于制邑。

(8) 佗(旧音tuō):同“他”。

(9) 京:郑国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

(10) 大(tài)叔:表示在庄公的弟弟中排行最前。大同太。

(11) 祭仲:郑国的卿、执政大臣,姬姓,名足,食邑于祭(在今河南郑州东北),仲表示排行第二。

(12) 都:都邑。城:城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长三丈高一丈称为一雉。

(13) 参(sān):同三。国:国都。参国之一,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14) 不度:不合法度。

(15) 非制:不是“先王之制”。

(16) 不堪:不能忍受。

(17) 辟(bì):同避。

(18) 厌:同餍,满足。

(19) 之:代词,指大叔。所:地方,此处用作动词,谓安排一个地方。

(20) 图:谋划,想法对付。(www.xing528.com)

(21) 毙:倒下,喻失败。

(22) 子:对谈话对方的尊称。姑:姑且。

(23) 既而:不久以后。鄙:边邑。贰:两属。

(24) 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古称诸侯之子为公子,则公子吕或为武公之庶弟。

(25) 若之何:把他(段)怎么办。

(26) 事:侍奉,服事。之:指段。

(27) 生:活、生发出。无生民心,指不要使庶民心思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8) 庸:同用。无庸,即用不着。

(29) 及:及于祸害的略语。《左传》用语多此类例。

(30) 贰:指原来两属的西部边邑和北部边邑。

(31) 廪延:地在今河南延津北偏东处。按,廪延当时在河水以南,隔河与卫国相望;后因黄河改道,今之延津在黄河以北。

(32) 厚:以物之厚度引申指地域之广度,谓段地盘大了。

(33) 昵:亲附。不昵,没有凝聚力。

(34) 崩:倒塌,垮台。

(35) 完:加固城墙。聚:积聚粮草。

(36) 缮:修整。甲兵:甲胄兵器

(37) 具:备齐。卒乘(shèng):士卒和战车。

(38) 袭:不宣而战,偷袭。

(39) 启:开(城门),作内应。

(40) 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一辆战车配备3至10名披甲战士和10至数十名徒卒不等。

(41) 鄢:也称鄢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北偏西。

(42) 五月辛丑:据《春秋长历》,隐公元年五月辛丑为二十三日。

(43) 共(gōng):春秋初期尚存的一个小国,后为卫国所并,地在今河南辉县。

(44) 寘:同置。城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临颍西北。

(45) 黄泉:人死后葬入地下深处,称黄泉,喻指阴间。

(46) 颍考叔(?—前712):郑国人,以孝闻名。在郑庄公联合齐、鲁攻打许国的战争中执军旗奋勇率先登上城头,为心怀嫉恨的自己人公孙阏(子都)冷箭射中,坠身而死。后人纪念他,成为传统戏曲《伐子都》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颍谷:在颍水三源之一的右源处,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诸侯国的守疆长官。

(47) 舍(shě):放下不吃。

(48) 遗(wèi):赠予。

(49) 繄 (yī):惟。

(50) 敢:表示自己冒昧的谦词。

(51)患:忧虑。

(52)阙(jué):同掘。

(53)隧:用作动词,打隧道

(54)赋:吟诵。

(55)泄泄(yìyì):和乐的样子。古音“泄”与“外”押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