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月氏东归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大月氏东归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著名的丝绸之路贯穿阿富汗北部而过。“但普什图文学在整个阿富汗文学史上贯穿古今,尤其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这是阿富汗与中国交往之始,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之后,中国与阿富汗交往的记录,常见于中国不同时代的史料中。阿富汗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国家、社会状况中不断发展壮大着。

大月氏东归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著名的丝绸之路贯穿阿富汗北部而过。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与亚洲诸国交往,这对其文化的发展亦有帮助。

阿富汗文学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阿富汗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50年左右即已问世的《吠陀经》是阿富汗最古老的一本书。书中所载的大部分史实都发生在今阿富汗境内,而喀布尔也就是《梨俱吠陀》中所记载的七河之一的“库拔”。阿富汗最主要的语言是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阿富汗波斯语。“中世纪时,在这里曾出现过繁荣的波斯文学,因此,达里语与波斯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有学者通过考察后认为,波斯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宫廷诗人鲁达基就出生在今阿富汗境内,而其许多生平活动也在阿富汗境内。

在阿富汗文学史上,普什图文学和波斯文学一直并行发展。“但普什图文学在整个阿富汗文学史上贯穿古今,尤其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2](www.xing528.com)

阿富汗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即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月氏人原居住于中国甘肃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匈奴所败,大部分西迁,最后占领原大夏所在地,即今阿富汗地区。公元前128年,张骞逃出匈奴囚禁后,到达大夏,即巴克特里来,位于现阿富汗北部地区。张骞逗留大夏一年有余,考察了当地的文化状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至乌孙后,派副使至大夏等地。这是阿富汗与中国交往之始,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张骞的两次西域之行,开通了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与西亚诸地的文明交往。之后,中国与阿富汗交往的记录,常见于中国不同时代的史料中。后世法显玄奘、慧超(新罗人)等西去天竺皆途经阿富汗境,法显之《佛国记》,玄奘之《大唐西域记》,慧超之《往五天竺国传》皆对阿富汗有所记录。另外一些典籍如新旧唐书、《通典》等对中阿之间的交往亦有所记述,特别是唐代时与吐火罗之间的交往更是达到高潮。之后在明清时期亦有交往。

近世以来,阿富汗先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虽独立但又历经内乱、苏联入侵、塔利班原教旨主义极权统治、美国在阿反恐之战等,可谓忧患不断,直至今日阿富汗仍处于社会动荡之中,战后重建举步维艰。阿富汗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国家、社会状况中不断发展壮大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