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的尼泊尔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也只停留在对尼泊尔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简单介绍层面。如《尼泊尔诗选·编后记》,对尼泊尔文学发展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对该诗选所收录的诗歌主题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泊尔文学研究始有所发展,但也只零星散见于一些介绍尼泊尔国家历史文化状况的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宏纬编著的《高山王国尼泊尔》[9]一书中,对尼泊尔文学发展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对现代尼泊尔诗歌、小说创作情况进行了概括。直到1987年,鲁正华的论文《尼泊尔文学概述》才对尼泊尔文学发展史开始了一个全景式的、相对翔实的介绍。论文分尼泊尔早期文学(公元10世纪以前)、中期文学(10—18世纪)和近现代文学(1913年至今)三个时期,对尼泊尔文学发展史进行了梳理。论文作者注重将尼泊尔文学发展与尼泊尔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结合论述,有助于其对尼泊尔文学研究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约1841—1882)的尼泊尔虔诚派文学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因崇拜的神灵不同,虔诚诗派可分为崇拜罗摩诗派(以帕奴帕格德为代表)、崇拜克里希南诗派(以巴森德等为代表)和崇拜知识诗派(以甘迪尔达斯为代表)三个诗派。其中前两派是有形派,第三派为无形派。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尼泊尔文学的发展,尼泊尔的近现代文学在与旧文学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论文简单介绍了莱克纳特·鲍特雅尔、塔尔里塔尔·柯伊拉腊、皮姆尼迪·迪瓦里、拉克希米·普拉萨德·德瓦科达、巴尔克里希南·沙姆等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的创作情况。1951—1960年的尼泊尔文学“创作题材多侧重于中下层社会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平等、自由为主。六十年代后,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出现了以追求个性解放、提高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等为内容的作品”。[10]最后,论文对尼泊尔后家学院设立的各种文学奖项及作家的获奖情况进行了介绍。该论文是中国尼泊尔文学研究史上第一篇较全面地系统介绍尼泊尔文学史的作品,对中国尼泊尔文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读者了解尼泊尔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1995年第1期的《曲靖师专学报》上刊出了杨正先的论文《〈一个女人和苦行僧们〉展示的尼泊尔妇女悲剧》,该论文对尼泊尔现代著名作家理拉特兹·塔巴(1925—1985)的代表作《一个女人和苦行僧们》进行了介绍,对其故事内容进行了分析。该文作者认为,小说通过用姐妹二人的悲剧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尼泊尔妇女的悲剧,并且认为这也是尼泊尔的社会悲剧。[11]该论文虽对作品主要情节进行了介绍,却远没有达到文本研究的层次,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介绍式的论文而已,但对当时仍非常薄弱的中国尼泊尔文学研究来说已属不易。
同属具体作家创作研究,何朝荣的论文《尼泊尔浪漫主义诗人德瓦科达及其诗歌创作》则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尼泊尔浪漫主义诗人拉克希米·普拉萨德·德瓦科达的诗歌创作。论文将德瓦科达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1935—1946)的浪漫主义——人道主义创作时期;后期(1946—1959)的浪漫主义——进步主义创作时期。论文作者认为诗人在前期便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天赋,“不仅写诗速度惊人,而且题材广泛,语言流畅,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其后期则“更加大胆地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他作为进步主义诗人的一面”。论文对德瓦科达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进行了归纳:第一,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第二,注重对民间文学的发掘,从中汲取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第三,对历史和传说情有独钟;第四,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揭露、讽刺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第五,语言简洁,音韵流畅。通过对德瓦科达创作情况的分析,论文作者指出,德瓦科达之所以具有广阔的精神视野,与他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自由存在”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有关。[12]
何朝荣的论文,其参考文献全部来自尼泊尔原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材料的可靠性。但缺少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多为创作情况的简单概括,这与其参考文献为文学史著作及作品分析性著作不无关系。(www.xing528.com)
1999年,张惠兰发表于《南亚研究》上的论文《尼泊尔文学的发展与特点》。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其中梵语文学、尼泊尔语文学和尼瓦尔语文学在尼泊尔文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张惠兰认为这三种主导文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学。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基础,而且在其初期都完全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尼泊尔文学从其起点——古代梨查维时期建立的碑铭起,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惠兰的论文对三种语言文学的历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进而总结道:“从上述三种语言文学的创作题材和形式,不难看出宗教在尼泊尔古代和中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这些基于宗教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不是凭空而来。其创作意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其共同特点之二是“首先以戏剧和诗歌的形式,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一特点在中世纪和近代史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共同特点之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的变化,主导文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发展是在谐调与对抗的双重状态中进行的。”近代之后,三种语言文学不仅在创作体裁上都有所扩展,而且在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它们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题材,而是把当时的社会变革、社会整体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对象”。
在总结了尼泊尔三种主导语言文学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张惠兰在论文中对这三种语言文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尤其相对翔实地对尼泊尔语文学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近代以来,尼泊尔语文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普里特维·纳拉扬国王统一尼泊尔后,首先推广以廓尔喀方言为基础的尼泊尔语,确定尼泊尔语为国语,从而推动了尼泊尔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尼泊尔语文学作家抓住国家鼓励文学创作的时机,并紧跟政治形势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为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喜阙乐见的作品”之后,论文通过分析早期、中期、中晚期、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尼泊尔语言文学的发展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从诗歌、戏剧发展到小说、散文、故事、游记的创作过程中,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创作观念上逐步抛弃腐朽的旧观念,表现出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立场。具体来讲,尼语文学在发展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创作手法与题材。”相较于尼泊尔语文学的蓬勃发展,梵语文学和尼瓦尔语文学则由于政治、文化及其自身原因,其发展受到限制。梵语文学虽在近代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进入现代后,则“被现代人尤其是青年视为结构复杂、知识深奥的古老文化”,与其他两种语言文学相比“显然缺乏通俗性和民众性”,创作日益减少。而尼瓦尔语文学因受政治环境的制约,直到现代,即1950年11月,拉纳家庭的统治被推翻后,才得到发展,逐渐活跃起来。
最后张惠兰在论文中对尼泊尔三种主导语言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性概括:“在创作手法上,从事物的表象到内涵,都富有真实情感和生活气息。在创作题材上,从以宗教为本到写人;从颂扬君王大臣到揭示社会矛盾,说明主导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主导文学的上述三种语言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梵语文学作为古老的文化继承多创新少。尼泊尔语文学和尼瓦尔文学方兴未艾,而且在现代时期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力求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从而起到尼泊尔主导文学的作用。”[13]
张惠兰的这篇论文,无疑是中国尼泊尔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虽然受尼泊尔文学研究薄弱这样的大环境限制,但其对尼泊尔文学发展史的条理清晰的梳理与精当概括使其不失为一篇极具参考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