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翕然与翕字的含义及其历史关联性解析

翕然与翕字的含义及其历史关联性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的最终课题,是要把“翕然”一语的含义放到历史的前后关联性之中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翕”字又有着与此截然相反的含义。据此可知,“翕然”或“翕”拥有与本来的聚合、收缩之意相反的含义,即起、飞翔、变动、盛、疾等。那么,用来形容汉代人心理活动的“翕”字的含义,也必须建立在这一重迭性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翕然与翕字的含义及其历史关联性解析

本文的最终课题,是要把“翕然”一语的含义放到历史的前后关联性之中来理解。我们先从训诂的角度来理解“翕然”或“翕”。

古文中的用例并不多见,如《诗经·小雅·大东》“载翕其舌”一句,毛传云“翕,合”,郑笺云“翕,犹引也”。《尚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一句,孔传云“翕,合”。《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中的“翕”,从文意上看,十分明显与形容势力或军事力量展开、膨胀的“张”字形成反义,即收缩、闭敛之意。同样,《荀子·议兵》“代翕代张”的“翕”,也是与军事力量有关的收缩之意。《大戴礼记·夏小正》“匽之兴,五日翕”,传云“翕也者,合也”。《周易·繋辞上》“夫坤,其静也翕”,韩康伯注云“翕,敛也”。总之,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所见“翕”字,基本上都是聚合或收缩之意,其代表就是《尔雅·释诂上》中的“翕,合”。

可是另一方面,“翕”字又有着与此截然相反的含义。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说文解字》卷7“羽部”中的“翕,起也”。同样的解释,也见于扬雄的《太玄经》。在构成整篇文章的八十一首(首相当于周易中的卦)中,“翕”首“次六”云“黄心鸿翼,翕于天”。关于此文,正如司马光《太玄集注》“君子中庸为心,辅之者众,如傅鸿翼,其高飞无不至也”所云,“翕”字显然为向天飞翔的意思。《东观汉纪》佚文(《太平御览》卷9所引)称颂光武帝的伟大时,用“翕然龙举云兴”,《文选》曹子建《王仲宣诔》也云“翕然凤举”,两者都是形容龙凤飞翔的样子。

论语·八佾》有“始作翕如”一句,郑玄注云“始作,谓金奏。时闻金奏,人皆翕如,变动之貌”[58]何晏《论语集解》云“翕如,盛也”。另,《文选·吴都赋》的“神化翕忽”,李善注云“翕忽,疾貌”,指变化速度之快。

据此可知,“翕然”或“翕”拥有与本来的聚合、收缩之意相反的含义,即起、飞翔、变动、盛、疾等。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尔雅》之“合”和《说文》之“起”所代表的两种不同含义呢?

关于这一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了如下说明:“释诂毛传皆云,翕合也,许云,起也者,但言合则不见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从合者,鸟将起必敛翼也。”也就是说,鸟在飞翔之前,需要收起翅膀,紧缩身体,这是为了积蓄从静态向动态变化时所需能量。“翕”这个字,恰好表现出了从收缩翅膀到飞翔亦即从静态到动态的整个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段玉裁认为“言起而合在其中”,即“起”中含有“合”之意。

要之,“翕”字的意思将为了飞翔而收缩的“合”,以收缩为动力飞翔的“起”,这两个相连接的阶段包含在了一起。那么,用来形容汉代人心理活动的“翕”字的含义,也必须建立在这一重迭性的基础上进行理解。[59]也就是说,民众从政治统治者的“修己”行为那里受到感动和感铭,于是“翕然”向善,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而得以实现。首先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政治统治者在真挚地躬行“修己”,将之与自己作一比较,不由得肃然起敬,内心一下子转向自己(同时在积蓄向善的能量)。其次在接下来的一瞬间,内向的力量发生反弹,感到自己也可以模仿、效法这些统治者们,一定能够也应该做同样的事情,于是乎内心一下子高昂振奋起来。这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宛若鸟类收敛翅膀然后振翅高飞。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人们才通过“翕然”这一词语来形容内心的活动。只要是人,就拥有向善之心,使其产生觉醒,并以此为基础,下定克服内心不善的决心,对汉代人而言,“翕然”正是形容这一过程的用语。

关于“翕然”,就算可以通过上述训诂来理解,那么汉代人为什么要以鸟类飞行的样子来比喻向善的心理活动呢?也就是说,将人的心理活动喻之以鸟类飞翔的汉代式语感究竟为何物?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古代中国对于鸟的观念如何?在此显然无法就这一问题作总体叙述。从与我们的课题相关的角度来看,可以举出《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国先大夫臧文仲的一段话:“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队。曰:‘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大夫然明对于执政的要谛作了如下说明:“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在当时,纠正不义不正的行为,与鸟类尤其是鹰隼捕捉猎物的形象是相重合的。

上述印象一直继承到了汉代,此点极具启发性。例如地方官处置奸恶之人就被比喻为老鹰攻击猎物。据《汉书·孙宝列传》记载,孙宝为京兆尹立秋之日,任用刚直不阿的故吏侯文为东部督邮,云:“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有其人乎?”[60]

历任御史大夫和丞相的翟方进,以其公正廉洁受到称颂,面对勾结犯事的贵戚强党,云:“见不善者诛之,若鹰鹯之逐鸟爵也。翅翼虽伤,不避也。贵戚强党之众诚难犯,犯之,众敌并怨,善恶相冒。臣幸得备宰相,不敢不尽死。”基本上引用了前面臧文仲的话,即便“翅翼”受伤,也当竭尽死力,斗争到底。[61]东汉的酷吏周纡,在弹劾夏阳侯瑰(外戚窦氏一派)时,也直接引用了臧文仲之言:“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臣联臧文仲之事君也,见有礼于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62]此外,《后汉书·循吏列传》也载:“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这里用“鹰鹯之志”形容对民之不善予以严厉治罪的统治方针,显然也是受臧文仲之言的影响。

要之,对不义不正的治罪与老鹰捕捉猎物在形象上的重合直到东汉时期仍无变化。正因为如此,西汉的酷吏义纵,“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令人胆寒,人们形容他的执政是“以鹰击毛挚为治”[63]。同样,另一位酷吏郅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64]

这种形象在汉代的石刻史料中也能得到确认。例如在《冀州从事张表碑》(《隶释》卷八)中,初为郡督邮时,“鹰摄霆击,威德日隆,纠剔荷忒,抵拂顽讻”;《北军中侯郭仲奇碑》(《隶释》卷九)也云“虎视眈眈,鹰偫电击,贵戚肃承,莫不畏惮”。总之,汉代就是将严厉清白的官吏纠弹打击民众、贵戚的不义不正行为比喻为猛禽捕捉猎物。

本节探讨了“翕然”在汉代的固有含义。此语原为形容鸟类为捕捉猎物,收起羽毛,紧缩身体,储蓄能量然后腾飞而起的样子。在当时,又将纠弹不义不正,打击邪恶的行为比作鹰或隼捕捉猎物。也就是按照汉代人的语感,“翕然”的含义是指准备攻击不正不义的鸟类,合起羽毛,积蓄能量,然后向目标勇猛飞去。

使用这样的词语来修饰汉代教化政治中属于被统治者的民众以及下级官僚的行为,毫无疑问,当时的史官洞察到了其内在的某种心理活动,这就是被政治统治者的“修己”所感化后,觉悟到了自己也具有相同的善性,接着便积极主动发挥这份善性,以求克服自身的不正不义和利欲贪心。总而言之,当时的史官试图通过“翕然”一语描绘出民众或下级官僚自觉向善的主体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