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全局控制力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全局控制力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大讲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中国的传统是人文主义。不能把西方的人文主义内涵植入中国古代。对于王权主义我强调要在矛盾中陈述,我不会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会简单的全盘否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实问题。这是支撑王权主义的第一条腿。中国古代的权力机构,应该说都是皇帝的派出机构和办事机构。帝王的“五独”观念,你们看看是不是包括在中国思想观念甚至于普遍的社会文化当中?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王权主义:全局控制力

历史教学》:正是因为这样,先生在“文革”之后,就进入了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中国的王权主义》等著作出版,2008年又出版了三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构了以王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史体系,那么您为什么选择用“王权主义”来概括这一体系?

刘:我讲王权主义,的确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我自认为我是承继五四而来的。最初多用“君主专制主义”,后来多用“王权主义”这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大讲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中国的传统是人文主义。1986年我就写了一篇《中国的人文主义和王权主义》,我认为要分清中国传统的人文说和西方启蒙时代的人文说,两者历史背景不一样,内涵也不一样。不能把西方的人文主义内涵植入中国古代。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恰恰导向了君主专制主义,导向了王权主义,而没有走向科学、民主、自由等等。古代哲人确实研究了人,也对人提出了许多善的要求,但这只是一面,在政治上它没有走向民主。

《历史教学》:那么您讲的这个王权主义,仅仅是思想层面上的吗?它有哪些内涵?又包括哪些深层次的内容?

刘:我所讲的王权主义,它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应的观念体系。

我讲的王权主义首先是一个事实判断,而不是在评价它的历史作用与历史价值。现在批评我的多把这两个问题搅在一起,好像我就是简单地对王权主义一笔否定。不是这样的。对于王权主义我强调要在矛盾中陈述,我不会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会简单的全盘否定。

《历史教学》:您刚才说您讲的王权主义首先是一个事实判断,那么就观念范围内说,是什么支撑您做出这样一种判断?

刘:下边只限说政治思想,我的主要的支柱可以说有四条腿吧。

第一点,我断定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争的不是不同的制度,像柏拉图概括的几种政治制度,先秦诸子基本上没有这些内容。在《左传》里面,有一点点关于体制问题的讨论。老子孔子开始以后的诸子百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很少,除了农家以外,其他各家,基本上都是讨论要什么样的君主专制,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实问题。

法家不用说,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讲的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套观念是儒家政治上的核心内容。至于孟子,他的确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多人就从这里引申过来,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思想,完全可以开出现代的民主观念,但是看看《孟子》,他很赞同孔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句话,另外,他也讲君权神授。所以只强调“民为贵”这三个字不行。到荀子那里君主专制体制的东西就更多了。

总而言之,我感到先秦诸子的争论点,是在争论要什么样的君主专制,君主应该实行怎样的政治路线,怎么调整社会关系,这是个框架。后来佛家进来了,佛家讨论的问题很多,但首先讨论的是佛拜王不拜王的问题,印度的佛是不拜王的,在中国,佛家在这个问题上屈服了,出家人是要拜王的,所以要讲中国化,这是最大的中国化。这是支撑王权主义的第一条腿。

《历史教学》:除农家外,各家都讲君主专制,那么在思想观念上君主专制有哪些特点,您能概括一下吗?(www.xing528.com)

刘:君主专制观念包括许多内容,其要点我归纳为帝王的“五独”观念,具体讲就是“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势独操”、“决事独断”。天下独占思想在商代卜辞与《盘庚》篇中已见雏形。到西周发展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始皇讲得也很清楚,“六和之内,皇帝之土,人之所至,无不臣者”。到了宋代,理学家最强调“理”的权威,但也在强调这种观念,程颐就说,“天子据天下至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土地之赋,人民之众,皆王者之有也”。《公羊传》讲,天子对于臣下的东西是“有取无假”,我拿来就是了。当然天下独占并不是说要体现在每一点上,但是这个观念具有最高性,而且多数人是接受的,并逐渐发展为中国的主流观念。至于独占到什么程度,首先涉及人身与私有权等问题。人身自主权、私有权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遇到皇帝,就失去意义了。

地位独尊,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君主的地位是至高、至尊、至贵的。荀子说:“天子无妻。”没有可以和他相比较的人,这点应当说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

势位独一,是说在权力体系当中,君主是独一无二的,社会当中有很多权力系统,而最高的权力归于君主,要一而不二。很多人提到一和多的关系,但强调要以一御多,这种理论和权力结构是一致的。孔老夫子讲“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体现了这种观念。所以说势位独一的思想也是普遍的。

权力独操,是讲最高权力由帝王独操。中国古代的权力机构,应该说都是皇帝的派出机构和办事机构。有些人用分权这个概念来解释,我不赞成。权力的分工当然是有的,但分工不同于分权。宰相是百官之首,但只是一个辅助,与帝王不是分权。还有些人高扬谏议制度,认为是民主制。我在1980年和王连生同志合写过一篇论谏议的文章,我们认为不是民主制度,它有点像今天说的民主作风,但它只是一种收集信息的渠道,而不是一种决断制度,所以强谏多悲剧。因此,把谏议制度看作一种民主制度,是不符合实际的。

决事独断,是说君主是最高的决断者,掌握着最后的决断权。中国有一句话,“兼听而独断”。当然掌握决断权的并不总是皇帝,有时候是皇帝的转换形式,如权臣、宦官、母后等,这个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最后有一个独断的人。司马光有一段很典型的话,他说:“古人有言曰‘谋之在多,断之在独’”,“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独,故可以定天下之是非”,决断要独,这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帝王的“五独”观念,你们看看是不是包括在中国思想观念甚至于普遍的社会文化当中?如果是,这就成为支撑王权主义的第二条腿。

《历史教学》:您说的帝王“五独”是一个事实,那么它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什么?

刘:与帝王“五独”相匹配的是“君尊臣卑”观念。余英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君尊臣卑是法家的思想,这点我不赞成,我认为君尊臣卑观念是普遍性的,包括儒家等等都在提。不要小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具有全局的控制意义。我写过多篇文章论述君尊臣卑观念。这是支撑王权主义的第三条腿。

《历史教学》:您讲帝王的“五独”与“君尊臣卑”观念,有一些人认为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人有独立性,对于君主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刘:是的,士人对于君主有某种意义的制约性。但我认为要看主要面。从主要面看,我认为帝王基本上控制了“学”和“士人”。这种控制应该说由来已久,西周的时候叫做“学在官府”,当时的学叫做王学,后来从王学分化出诸子。在诸子时期,君主对士人的控制相对来讲可能少一些,但是士人的出路,也还在政治,因此又不得不向君主找出路。到了秦始皇时就干脆以吏为师。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立“五经”。你们可以看一下,李斯讲焚书和董仲舒讲尊儒的时候,他们两个的用语几乎是一样的,都强调“定一尊”、“持一统”,而这些则由皇帝操作。正像唐太宗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汉武帝、朱元璋等都讲过,士人不为所用,不如杀掉。这样一来皇帝就控制了学,控制了士人,也就控制了社会的文化。这是第四条腿。如果说谁要反驳我,他就应该把这四条腿除掉,这四条腿如果不能成立,我这个提法就可能落空了。希望批评我的先生稍加留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