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生必读的经史子集——医家论医学与经史

医学生必读的经史子集——医家论医学与经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脾约证》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草》《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

医学生必读的经史子集——医家论医学与经史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凡为医者要识病浅深,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辨。不尔,大误人事,识者宜知以为医戒。

——[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脾约证》

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镞剌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儒者不读《五经》,何以明道德性命,仁义礼乐;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儒不读诸史,何以知人材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儒不读诸子,何以知崇正卫教,学识醇疵;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儒不读百家,何以知律历制度,休咎吉凶;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然虽如是,犹未为博。况经史之外,又有文海类集,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医文,汉亦有张仲景、华佗,唐则有孙思邈、王冰等,动辄千百卷,其如本朝《太平圣惠》《乘闲集效》《神巧万全》,备见《崇文》。名医别录岂特汗牛充栋而已哉?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医习业》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

——[宋]张杲《医说·医通神明》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症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明] 龚信《古今医鉴·明医箴》

医司人命,非质实而无伪,性静而有恒,真知阴功之趣者,未可轻易以习医。志既立矣,却可商量用工。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小学;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古《易》白文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理会大意,不必强记。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明]李梴《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明]裴一中《言医·序》

凡学医必须参透儒理,儒理一通,学医自易。稍有余间,便将今古名医诸书,手不释卷,一一阐明,融化机变,得之于心,慧之于目,自然应之于手,而无差谬矣。

——[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良医格言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www.xing528.com)

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昼蹑,动致颠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

——[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堤防疾病》

夫医之为道大矣哉!体阴阳五行,与《周易》性理诸书通;辨五方风土,与《官礼》王制诸书通;察寒热虚实脉证,严于辨狱;立攻补和解方阵,重于行军。固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

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草》《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则为贤者过之,《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余少时立志于儒,因祖母病笃,延医罔效,深以不知医理即不能事亲为憾,遂肄医读《内经》诸书。乃知天人合一之道,本与儒通。其理微,其法妙,愈加考核,愈觉艰深。

——[清]赵术堂《医学指归·自叙》

医学深处,实与儒家道家之言多相通者,故欲中医真正改革,治医者必须选读几种古书,如《孟子》论性诸篇,《易经·系辞》及《书·洪范》《礼·月令》之类。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医医医,医何易言哉!医之为道广矣,大矣,精矣,微矣,危乎危矣!举凡古今中外,学问事业,无有难于此者矣。名为卫生去疾之道,实不止于卫生去疾已也,盖合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而一以贯之,且更有难焉者也。非探天地阴阳之秘,尽人物之性,明气化之理,博考古今,随时观变,汇通中外,因地制宜,而又临事而惧,澄心定灵,必不能语此。

——裘庆元《三三医书·医医医自叙》

我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学。在未学医之前,从四岁开始通读十三经,如《尔雅》那样难读的书,都曾熟读背诵。同时,还读一些有关诗文典故的书,如《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赋学正鹄》《少岩赋》《清代骈文读本》《古文观止》之类。先后凡经历十四年。教我的老师,都是清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之流,我的古汉语知识,便从此打下了基础,也是我后来学习中医学较雄厚的资本。当我读完十三经的时候,老师许君才先生要我看张文襄的《輶轩语》,这是南皮张之洞光绪元年(1875)做四川提督学政时写的一本“发落书”,但确是当时指导读书的一本好书。其中特别是《语学》一篇,对我颇多启发。全篇主要提出如何读经、读史、读诸子、读古人文集,以及通论读书五个问题。……可以说,我后来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许多方法,都是由于张文襄所影响的。

——任应秋《我的治学门径和方法》

做学问好像建筑宝塔一样,塔基越牢固,越宽大,塔身才越稳固,塔尖才能高耸入云。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中医,基础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学术造诣的深浅。学中医,要打好古文、医经典籍等基础。

——何任《何任教授谈治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