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时珍: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李时珍: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草纲目》的撰写中,李时珍参考书籍达800余家,对其中的药物学内容靡不收录,其中征引各种史传与文学著作有500多种。在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像《本草纲目》这样大量征引文学作品是史无前例的。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李时珍不可能融文采于医籍,完成《本草纲目》与《濒湖脉学》的创作。

李时珍: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等多部著作。其中,《濒湖脉学》在清代嘉庆以后被作为官定医学教科书使用百余年,影响至今,而《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古代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时珍能在医药学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密不可分。他早年习举子业,广泛涉猎了各种文史书籍,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与当时文坛“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交游深厚,并参加了他所创立的“四见亭诗社”,著有《薖所馆诗》。该书已佚,现仅存两首佚诗,其中一首七律《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就是他给吴国伦的赠诗。诗中赞扬了吴的人品文章和二人的交谊,同时表露出自己淡泊功利、倾心自然风物的志趣语言清新,辞采绚丽,气韵流畅。

深厚的文学修养使李时珍不仅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医药学资料,还使他能够娴熟地驾驭语言,在撰写医药学著述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融医药学的实用知识与艺术审美于一体,极富文学色彩,使读者不仅从中获得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能得到艺术上的美感享受。

在《本草纲目》的撰写中,李时珍参考书籍达800余家,对其中的药物学内容靡不收录,其中征引各种史传与文学著作有500多种。历代的许多诗赋与文学作品大多被征引过。如,卷二十九介绍“栗”的食用法时,引宋代苏辙的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为证,称此诗“得食栗之法”。诗赋作品外,历代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俗民谚等文学资料也被大量引用。在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像《本草纲目》这样大量征引文学作品是史无前例的。按李时珍自己所说,是“上至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引用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介绍药物的属性,但客观上增强了《本草纲目》文字的典雅和形象性,为该书增添了文采与意趣。(www.xing528.com)

《本草纲目》的语言也极其形象、生动。李时珍在介绍各种药物的特性和功用时,常以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叙述,而且句式丰富,骈散相间,语言清新明丽,简洁隽永。如卷十五介绍“菊花”时写道:“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餐其落英。”这段文字以对偶、排比的句式介绍菊花的生长特点与功用,将药物学知识贯穿在咏物抒情的笔触之中,语言流畅自然,清丽隽永,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极具艺术审美特性。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以歌诀体写成,句式整齐,注重平仄押韵,既将中医脉学知识表达得清楚精到,又能照顾到诗歌的格律和韵味,同样展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如长脉的《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诗歌写长脉脉势及与弦脉的区别,但在艺术性上完全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再如涩脉的《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该书问世后,之所以能够取代此前的《王叔和脉诀》,虽与理论上的更胜一筹密不可分,但与其更为典雅鲜明的文学色彩也密切相关。

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李时珍不可能融文采于医籍,完成《本草纲目》与《濒湖脉学》的创作。这两部著作,在中医药学的发展中能够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固然与其精深广博的医药学知识密不可分,但独特的文采与艺术审美属性对于二者的广泛流传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