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流派:邹鲁之士、墨翟、禽滑厘、彭蒙、关尹、道家与儒家

主要流派:邹鲁之士、墨翟、禽滑厘、彭蒙、关尹、道家与儒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中将当时的一些主要人物分成五派:一是以孔子为首的“邹鲁之士”,二是墨翟、禽滑厘及宋钘、尹文,三是彭蒙、田骈与慎到,四是关尹、老聃及庄周,五是惠施、桓团与公孙龙。按庄、荀的述论,先秦诸子主要被分为儒、道、墨、法、名五家,但庄、荀并没有明确地标举出各家的学派名称。但秦汉以后,墨家衰绝,承儒、墨而起的道家遂与儒家一起,成为影响中国思想界最主要的两大学术流派。老子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一个以

主要流派:邹鲁之士、墨翟、禽滑厘、彭蒙、关尹、道家与儒家

先秦诸子在学术争鸣中,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历史上,最早对诸子进行学派叙述的,是《庄子·天下》。文中将当时的一些主要人物分成五派:一是以孔子为首的“邹鲁之士”,二是墨翟、禽滑厘及宋钘、尹文,三是彭蒙、田骈与慎到,四是关尹、老聃及庄周,五是惠施、桓团与公孙龙

战国末年,荀子作《非十二子》,将先秦的十二位学者分为六派,它嚣、魏牟为一派,陈仲、史鳅为一派,墨翟、宋钘为一派,慎到、田骈为一派,惠施、邓析为一派,子思、孟轲为一派。

按庄、荀的述论,先秦诸子主要被分为儒、道、墨、法、名五家,但庄、荀并没有明确地标举出各家的学派名称。直到西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才明确地提出儒、道、墨、法、名五家的学派名称,并增加阴阳家,从而按诸子思想的性质、源流,将先秦诸子确立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学派。这是历史上对先秦诸子所做的最明确、系统的学派区分。

到刘歆撰《诸子略》,他在司马谈的六家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与小说家四派,将诸子分成十家。所谓“家”,在此即指学派。每一学派又包含数位思想家,如儒家曾子孟子、荀子等,道家老子、庄子、列子等。诸子十家的学派分类为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而流传于世。

按《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诸子十家的源流、宗旨各不相同,各家学说亦各有短长。

首先,刘歆一改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中首推道家的态度,将儒家置于诸子之首,尤为推崇。其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其次是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继之为阴阳家。“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然后是法家。“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再到名家。“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接着论墨家。“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最后是纵横、杂、农、小说四家。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www.xing528.com)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刘歆将诸子分为十家,但又认为小说家较不重要,“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在这九家中,真正具有创发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学说仍为儒、墨、道、法、名、阴阳这六大学派。

儒家以孔子为开山之祖,是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孔子上承“六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在周礼中注入了内在的“人文”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他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充分重视社会道德教化的作用,教育上倡导“有教无类”。这些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至深至广。孔子在长期的讲学游历中,聚集了大量门徒,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影响最为持久的学术流派——儒家学派。

孔子之后,儒家发生分化,至战国时代,已有八派,号称“八儒”。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尽心、养性、修身、立命的思想路线,主张性善论,强调“民贵君轻”,倡导“保民而王”“施仁政于民”。他所提出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更激励和培育了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荀子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次担任祭酒,“最为老师”。在思想上,他与孟子有诸多不同。人性论上,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强调“化性起伪”与后天学习宇宙观上,孟子主“尽心、知性、知天”,强调“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人相分”,提倡“制天命而用之”;社会历史观上,孟子突出“仁”“义”,强调行“仁政”与“民贵君轻”,而荀子重“礼”“法”,主张“明分使群”“隆一而治”。孟子和荀子分别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维度展现了儒学“内圣”与“外王”的丰富内涵,推动了儒家学派的壮大发展。

继儒家而起的是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翟。墨子接受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和鬼神主宰着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强调“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墨子死后,“墨离为三”。后期墨家在继承墨子思想的同时,在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的思想也都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墨家一开始就是以儒家的对立面出现的,对儒家持批评的态度,儒墨之争几乎贯穿于整个战国时代,因而与儒家并称为当时两大“显学”。但秦汉以后,墨家衰绝,承儒、墨而起的道家遂与儒家一起,成为影响中国思想界最主要的两大学术流派。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德经》是该学派第一部著作。老子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及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学说的精髓,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老子以后,道家学派向不同方向发展,庄周和稷下道家是其最主要的代表。庄子通过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将老子重视客观意义的“天道”转进为“道通为一”“万物一齐”的绝对精神自由,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文章变幻奇诡,汪洋恣肆,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稷下道家是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派人物,他们对老子之“道”进行了唯物主义的发挥,提出了对后世医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精气”说,并将黄帝与老子并称,融合儒、墨、法诸家思想,发展成黄老之学,在汉初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治国的指导思想。

法家学派在战国中期形成,其先驱为管仲、子产,奠基人是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吸收了老子的辩证法与荀子的天道观、性恶论等思想,融法、术、势为一体,建立了系统的法家思想体系,为秦统一六国和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王朝灭亡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虽不复存在,但它的思想影响并未消失,其法治精神及富国强兵的理念多为后世儒家学者所吸收,对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代表性论题是“合同异”“白马非马”“离坚白”。他们与后期墨家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国古代的逻辑学领域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个学派。“阴阳”与“五行”最早分别见于《易经》和《尚书》。到战国时代,二者逐渐合流,形成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来构筑宇宙图式的观念模式。阴阳家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自然人事,将丰富多样的世界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代表了先秦时期关于世界统一性认识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代表人物齐人邹衍,曾提出过“大小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对于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与王朝更替合法性的认识有重要影响。

儒、墨、道、法、名、阴阳,这六家构成了诸子学派的中坚。儒家的“仁政” “恕道”,道家的辩证思维,墨家的科技思想,法家的法治精神,名家的逻辑探讨及阴阳家的世界图式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他们的思想学说与争鸣成为中国文明“轴心时代”的宝贵财富,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