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叙录的目录学是古代史学的重要类别之一,并被古人视为读书治学的门径,是“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中国目录学著述历史悠久,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专科目录——《兵录》和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与《七略》。此后,图书目录的编撰成为古代学术的重要部分。
在历代编撰的大量综合性图书目录中,都收载有医学类书目及其内容提要或卷数、存佚等情况,成为研究古代医学文献和中医目录学的重要资料。但医学专科目录的编撰直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出现,如,唐代《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四时采药及合目录》,宋代《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录》著录有《医经目录》和《大宋本草目》,但这些书目均已亡佚。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目录是明末医家殷仲春所编的《医藏书目》,在中医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殷仲春,字方叔,号东皋子,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活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他学问淹博,于三教九流、诗文史传无不究心,医道尤精。在行医之余,常购买收藏古帖残书,补葺考订,颇有功力。好友陈继儒称他“膻粥之余,聊以市书句读,稍暇屈首批诵,积有年岁,胸中所得甚富,间通岐黄之术,研讨方药,治疾称神,户履常满”(《医藏书目·陈懿典序》),是一位文雅多才、隐居乡间的名医。除《医藏书目》外,殷仲春还著有诗文集《栖老堂集》和治疗麻疹的外科专著《疹子心法》。
万历四十六年(1618),殷仲春根据自己平生收藏及游历安徽、江西等藏书家处所见的历代医书,整理编成医书专科目录,并仿佛藏之例,取诸如来法藏济度群生之义将其命名为《医藏书目》。(www.xing528.com)
《医藏书目》共收书499部,分为20类,名之为“函”,每函的名称也都取用佛经名词,如无上函、正法函、法流函、结集函、旁通函、散圣函等。各类收录图书分别为:无上函载内、难类医经18部,正法函载伤寒类39部,法流函载各科医书14部,结集函载综合医书36部,旁通函载方书28部,散圣函载医方、医史34部,玄通函载运气类6部,理窟函载脉学13部,机在函载眼科9部,秘密函载抄本秘方13部,普醍函载本草30部,印证函载方书32部,诵法函载各科医书12部,声闻函载各科27部,化生函载妇产19部,杨肘浸假函载外科17部,妙窍函载针灸17部,慈保函载儿科59部,指归函载医学基础10部,法真函载养生16部。每函前冠以小序,介绍该类的划分依据与著录图书的大体内容、特点与学术源流,后列书名、卷数、作者,是一部简明的图书专科目录。
《医藏书目》以佛经名词作为各类目的名称,显得较为晦涩和牵强,并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常为后人诟病。但实际上,这种类目设置虽与殷仲春笃信佛教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则是他在医学思想上认为医道与佛道相通,学医、行医与践履佛学度世济人密不可分,这种医德思想是非常可贵的。而且,剔除其分类名称上的佛学外衣,《医藏书目》和以往的医书目录相比较,没有收录任何佛教医学的医籍,是一部纯粹的中医学图书目录,而且还充分吸收了刘歆《七略》以来直至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和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对于医书目录分类的成果,在分类上按中医图书内容并兼顾体裁与用途的原则,并无削足适履之嫌。虽然部分类目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医书归类也不够准确,甚至有重复著录的情况,但整体上,其分类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术分科和医学文献发展的特点,较为系统、合理,其中,“指归函”的设置还开启了后世医学书目为初学者设置入门书类目的先河。
《医藏书目》所录之书基本上都是殷仲春自己收藏或亲眼所见,可信度与学术价值较高,对于了解明代以前中国古代医书的发展、源流及医籍的收藏存佚情况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其序文内容丰富,作者对医学地位与医德的认识,以及对医学各科的源流发展与医学流派的演变考察与评价,也有重要的学术思想价值。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医书专科目录,《医藏书目》在中国古代史学专科目录发展史及中医目录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现存版本5种:崇祯原刊本、清与民国时期3种抄本,以及1955 年上海群联出版社据明崇祯原刻本的影印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