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学的演变与内涵: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史学的演变与内涵: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史学”概念的产生比史学的实际产生则要晚得多。从现有文献看,“史学”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应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称王之年。他所说的“史学”指向了编纂学、文献学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史学”的内涵。到清代,从事史学理论研究的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对“史学”内容与含义的探讨,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内涵发展的高峰。“史学”的本意或核心应是“比事属辞”,“心知其意”。

史学的演变与内涵:医学生读经史子集

史学,既不是客观历史本身,也不是纯粹的史书,而是以史事与史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此,当“史”具备了专司史事记载的史官及指称史书的多种含义时,真正意义上的史学才可能产生。

中国史学起源很早。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随着历史记载的发展,到春秋后期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历史典籍,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诞生。但“史学”概念的产生比史学的实际产生则要晚得多。大致说来,它始于东晋十六国,其内涵则显现于唐宋,丰富于明清,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从现有文献看,“史学”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应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史载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石勒称赵王,“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署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祭酒,本指年长者,后转意为功高者,进一步引申为学官中的领头人物。如战国末期,荀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次担任“祭酒”,“最为老师”。历史上,经学在两汉勃兴,曾立经学博士祭酒。律学,即法律之学。在西晋,始设律博士。由此可见,东晋十六国时期,石勒置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在政治和文化发展上是一件重要举措。史学开始与经学、律学并立为官学,标志着史学的独立,这在史学的发展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名儒雷次宗主持儒学馆。另外,何尚之立玄学,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与儒学并立。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初置总明观,内设玄、儒、文、史四科,各科置学士各十人。

150年间,从石勒称王设经、律、史三学祭酒到宋文帝设儒、玄、史、文四馆,再到宋明帝设玄、儒、文、史四科,史学始终作为官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获得了重要发展。史学的这种官学地位对于后来隋唐之际“《汉书》学”的勃兴,以及唐初官修史书的繁盛与史学成为科举考试中的独立科目,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到中晚唐之际,随着唐朝国势的衰微,史学在官学教育中呈现废弛迹象。据《全唐文》记载,当时的儒家学者殷侑慨叹:“近日已来,史学都废,至于有身处班列,朝廷旧章昧而莫知者,况乎前代之载焉能知之?”因此,上《请试史学奏》,认为“历代史书,皆记当时善恶,系以褒贬,垂谕劝戒……惩恶劝善,亚于六经,堪为代教”,建议恢复史科考试,并在国子监力倡生徒攻读“三史”。从殷侑的上奏中可见,中唐时代的人们对史学内涵的认识已不仅仅着眼于科举考试,而是扩展至史书本身的社会意义。

唐代以后,“史学”的含义更趋丰富。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太常博士倪思针对当时科举考试重经学、轻史学的倾向,奏请重策论以通史学。奏文称:“举人轻视史学,今之论史者独取汉唐混一之事,三国六朝五代为非盛世而耻谈之。然其进取之得失,守御之当否,筹策之疏密,区处兵民之方,形势成败之迹,俾加讨究,有补国家。”(《宋史·选举志》) 倪思所说的“史学”不仅内容丰富,且颇有卓见地指出,不论是统一时期的历史,还是分裂时期的历史,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研讨的经验教训。(www.xing528.com)

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胡三省称“先君笃史学”,重视史注之博洽与书法义例,认为“史学不敢废”,所以承先人教诲,作《资治通鉴注》。他所说的“史学”指向了编纂学、文献学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史学”的内涵。

此后,“史学”概念使用得越来越多,内涵也不断获得丰富与拓展。到清代,从事史学理论研究的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中对“史学”内容与含义的探讨,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内涵发展的高峰。章学诚在“史学”观念上继承前人的已有认识,系统提出“六经皆史”,把史学的范围拓展到历代经典、州县志书、官府案牍、金石图谱、歌谣谚语、私家著述等各个方面。同时,他又以圆神、方智将史学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两大门类,在《书教》明确指出:“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以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另外,他针对史家在“史学”上的异趣,强调史书编纂的“史法”与史事见解和撰史目的的“史意”的区别,并认为“史学”贵在“著述成家”,“义有独断”,突出史学的创造性。最后,他在《文史通义补遗·上朱大司马论文》中指出:“世士以博稽言史,则史考也;以文笔言史,则史选也;以故实言史,则史纂也;以议论言史,则史评也;以体裁言史,则史例也。”但这些都不是古人所为的史学。“史学”的本意或核心应是“比事属辞”,“心知其意”。“比事”是叙事,“属辞”是体例,“意”是对史事的认识和撰史的目的。章学诚认为,只有“心知其意”的史学才是古人所为的史学,即真正的史学。

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史学”概念的问世,到唐宋学人由科举取士出发而论“史学”,再到章学诚从认识论、方法论等不同角度论述“史学”,人们对“史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史学”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进步与发展。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