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和传授“六艺”,是经学的开辟时代。经过孔子的整理编订,传统“王官之学”的“六艺”,一变而成为儒家“私学”的新“六艺”。在长达四十年左右的教育活动中,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使“六艺”之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新“六艺”作为儒家学派的教科书,成为儒家学派的基本典籍。
孔子去世以后,七十子之徒均为“身通六艺者”,研习和传授“六艺”成为儒家学派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孔子及门弟子子夏,名列孔门“四科”中“文学”之最,兼通“六艺”。孔子死后,他至魏国西河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他还做过魏文侯的老师。自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在孔门弟子中,子夏是大部分儒经的最初传授者。
战国中期,孟子成为“兼通六艺”的重要人物。在游说诸侯不见用之后,他告别政治生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除《诗》《书》以外,孟子还十分重视《春秋》,他提出“《诗》亡然后《春秋》作”,突出强调“孔子作《春秋》”,将孔子自己说的“述而不作”最先改成“作”。孟子在“传经”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确立由孔子到他自己的“道统”上,而不太注意注解章句和综核古事,这一特征为后来宋代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
战国晚期,“传经”最有贡献的是荀子。荀子博学多才,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在当时的诸多学者中“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荀子兼通诸经,在“传经”上的功绩超过了子夏和孟子,其影响直至汉初,具有总汇以往“六艺”,开启未来经学的重大意义。(www.xing528.com)
总体来说,孔子殁后,“六艺”传承主要来自子夏和荀子。伴随着战国时期儒家“六艺”之学的早期传承,儒学获得了新发展,并同时出现了一批新论著,如《论语》《周礼》《礼记》《易传》,它们后来也成为儒家的经典。
但战国时期,“六艺”之学并非儒家专有,战国的诸子也大多出入于经典,所谓“诸子为经籍之鼓吹”(《隋书·经籍志》)。而且,最先把“六艺”称为“六经”的,不是儒家学者,而是出自当时道家的《庄子》。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篇学术史专论的《庄子·天下》,更明确地指出:作为“先王之陈迹”的“六经”,并非儒家一派所享有的专利,其学术思想也被当时的各家各派所分享,以至成为百家争鸣的热门话题。战国诸子将“六经”视为古代道术之总汇,无疑也促进了“六经”的研习和传承,但与儒家相比,其传承“六艺”之功是第二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