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文化热”“寻根热”浪潮。在这一浪潮中,国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持续增长,“国学”一词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与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接续文脉,重振国学”的“国学热”迅速升温。
2000年,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内第一个大型学术公益网站“国学网”创办,其融国学资讯、专题研究、虚拟社区等各项功能为一体,开设专题部、文献部、学人部、学术部、服务部等五大版块,逐渐成为传播国学的代表性网站。
2001年9月,在国内素以传播、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竖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尊巨大的孔子像。翌年,该校孔子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2年4月,由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38名4~6岁的学龄前儿童身穿唐装,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堂国学启蒙课。
同年9月,山东济南大明湖路小学编写12册国学校本课程教材,学生每周上一节校本课程——国学,校园内开始回荡起琅琅的国学诵读声。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国学研究院正式揭牌,“国学论坛”开讲;2006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四个专业的国学博士生。
2006年,国内著名的大型官方新闻媒体《光明日报》增办“国学版”,定期发表关于国学的文章及名家纵论国学的长文,多视角地展示国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www.xing528.com)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国务院颁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同年,教育部决定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一律改成“孔子学院”。4月9日,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正式挂牌。自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全球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与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全球平台。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1世纪以来,从民间到官方,国学热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既有大学开设国学院、开办国学讲座,又有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还有针对童蒙教育开办的各类私塾,提倡儿童读经,培养儿童古典文化底蕴;既有重大报刊增设“国学版”“国学专栏”,又有网络传媒上涌现的各类国学网站、国学博客、国学论坛;既有国内教育领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社会生活中民众对于传统节日的重新重视,又有海外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国学热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为何在新世纪以来“国学”受到如此的重视?它对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到底具有哪些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