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通俗散文、哲理散文、随笔散文、女性散文、学者散文等等都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但是,真正代表散文成就的,还是那些在思想上拓荒、在艺术上创新而格调高雅的散文。这种散文代表着文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充分体现了散文作家们的才华和创造精神。它们不断地拓宽我们的欣赏视野,给我们平凡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想象和活力。
刘亮程的散文就是这样以一个另类的身份,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散文境界。在他的散文语境里,常常以比喻和类推为主要手段来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礼赞。这种比喻和类推超出了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具有一种新的意味和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散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模式,研究这种新模式对于揭示散文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繁荣散文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创造心理学家阿瑞提说:人的艺术创造具有三个基本的模式:“现在我们可以说,构成一个审美统一体要满足三个认识上的操作模式:(1)对于构成艺术统一体所必需的材料是由外部现实当中彼此有联系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或者是由艺术家在作品中汇集结合到一起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接近模式);(2)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或是把具有相似性的要素汇拢构成一个整体,如隐喻、具体化等等(相似的模式);(3)艺术作品代表了客观事物的某一层次、情境、事件或意义(局部代表整体的模式)。”[16]
阿瑞提虽然是总结绘画艺术的思维模式,但是对新散文来说,也非常适合这种模式。在新散文的写作中,这三个样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思维过程。由于接近的关系,才能引起相似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由于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才能由局部代替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近,实际上也可看做是相似,而局部能够代表整体,也就是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关系。如果没有相似关系,局部就不可能代表整体。
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作者能够把外部现实生活中那些相互有一定联系的事物组合在一篇文章中,实际上也就是遵循着接近模式和相似模式以及局部代表整体模式,而实现写作目的的。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新散文创作过程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环节,那就是:找到触发点;展开相似联想、通过相似比较发现同一与差异;形成认识而实现思想换位。在某种意义上,新散文创作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就对应着阿瑞提所谓的三个认识模式。这是一个相似思维系统工程,或者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成为新散文思维模式。
找到触发点,这是相似思维的第一步。这个环节过去我们主要理解为感悟,所以,谈论感悟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少有人从相似思维角度来认识。其实,任何一个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运用过去的图式去同化,去认识。从这个角度看,这就是接近模式,触发本身就是因为接近才会引起相似思维。人面对事物,在头脑里找到能够同化的图式,就是找到了触发点。应该说触发点就是思维发生的出发点,思维活动由此引发。经过一系列由此及彼,相互比较,联系思考,形成某种程度的抽象,就形成了关于对象的某种认识。如果事物与人的内在图式没有相似点,如果不能对这种相似点实现某种抽象,也就无法获得认识。所以,一般来讲,每个人都会通过这种相似思维认识对象。不同的是,作家会把这种相似思维结果,以一种具体感人的方式加以表现,也就是说实现了相似点的抽象之后,仍然能够回到具体情境中,展现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使其具有某种审美意味,能够引导读者也进入这种审美境界。
《城市牛哞》的开头就表现出这种触发思维的特点:
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作家在城市的街心花园里看见了一堆牛粪,于是一下子就受到某种相似触发,思想全部集中到这堆牛粪上来,由牛粪展开接近联想,引出对牛的思考,并且引起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由此可见,能够引发作家触发思维的对象,是作家意识深处社会生活的经验积淀,往事回忆。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来说,这堆牛粪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厌恶的,它发出的臭味使人远而畏之,不可能走进它,更不可能去用手抓一把,还要放在鼻子底下闻闻,看看是不是正宗的牛粪。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论总是谈论作家的童年情结,一个人过去生活的经历是他对外在事物触发思维的根,是思维的出发点。
正因为作家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他的思维的基础或者根就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印象,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他过去的经验图式去同化,所以,这堆牛粪才引起他的注意,引发了他的相似思维。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开头理解了散文相似思维是在触发思维基础上展开的,有了这种触发,思维才能进一步展开,如果找不到这种触发点,思维就是一片空白,也就不会进入相似思维过程。
展开相似联想,这是相似思维的第二步。触发点的发现还不足以形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如果要达到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由此及彼,展开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触发思维的基础上,作家的思维开始发散,由此及彼,展开相似联想。通过《城市牛哞》的思维过程,我们就可以了解这种相似联想。文章接着写道: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夹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夹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作者通过前面的触发思维,引起了思维的继续发展进入相似联想,联想到牛进入城市来,是用卡车运进来的,由此联想到自己也进入城市中来,这种联想是通过一种感觉描写: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夹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夹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这是一种作者的自我感觉,作者通过这种自我感觉描写把农民和牛之间这种相似性揭示出来,使得牛具有了人的属性,因此文章的意境得到了深化。
作者进一步把城市市民的劳动与牛的劳动通过相似思维联系起来,由人的胃口联想到城市的胃口,这种相似性是从具体到抽象,摆脱了局部看问题的局限,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活,显示牛粪引起的思考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而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
第三步是进行相似比较,实现思想换位。这是相似思维的重要环节。如何认识,关键在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同一,在差异和同一的相似比较中,人就会找到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刘亮程的文章继续写道:
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掉一辈子的困苦与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这就是作者的相似比较的结果,牛和老工人、劳动模范以及人民代表的一生进行比较,用这种相似比较来描写牛走进城市,在幽默中体现出作者的讽刺意味:牛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的代表,牛的命运也就是老百姓的命运,这种相似比较就最终实现了思想换位。“我”成为牛,“牛”成为人。
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www.xing528.com)
……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唯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作者经过比较,认识到自己就是逃出来的一头牛,相似比较实现了人格转化,作者以一个牛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说我是从车厢里跳出来逃掉的那头牛,我在替那些牛在逃,逃到城市里来,发出牛的叫声,这种叫声是独特的,是不同寻常的,于是我就成为人类的天才。这是人类的悲剧,作者进一步进行比较思维,认识到人们这种都应该具有的叫声被阉割了,被不合理的社会吞噬了。
作者由对牛的相似联想进入相似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对人类命运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独特的,是替普天下的劳动人民发出的一声牛哞。
作者接着又对学问作家与牛粪作家进行比较,在自惭形秽中表现出了对农民作家的肯定,实际上强调了作者应该熟悉人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来的声音是牛的声音不是书本里的声音,却比书本的声音更自然,更本真。
通过相似思维形成认识,实现思想换位,这是相似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讲,相似思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不是为了相似而相似思维,而是为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自己的认识才进行相似思维。所以,相似思维最终要实现认识转移,转移到自己实际想要实现的目的或者问题中去。这就需要类推,推物及物,推物及人,推己及人,散文创作中的相似思维实际上只有通过这种类推才能构成一个有意思的散文意蕴。
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作者在这里以农民的方式来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给庄稼上肥的方式用来给城市上肥,这就是作者相似联想最后的结果。这种对牛粪的相似认识结果,最后转移到对现代人素质的一种思考和态度。
一般评论者都注意到了刘亮程散文运用了大量的新鲜比喻和类推,是把比喻与类推一般作为修辞手段来认识。实际上,这些比喻和类推是相似思维的表现形式,作者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域,达到由此及彼的认识目的。散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文体,主要突出这种相似思维模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散文这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被单纯抒情模式所掩盖,导致散文创作一度走向狭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逐渐使散文本性回归,这种相似思维模式就好像冰山一样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随着新时期人的思想的解放,创造性写作成为现实,散文相似思维模式也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注释】
[1]史铁生.答自己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17
[2]史铁生.答自己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17
[3]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4]贾平凹:我的诗书画,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5]贾平凹:变革声浪中的思索,平凹文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6]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美文.2002:7月上半月刊
[7]曾令存.贾平凹散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9
[8]贾平凹.人病,贾平凹散文大系.第3卷.漓江:漓江出版社,1999:45
[9]贾平凹.人病,贾平凹散文大系.第3卷.漓江:漓江出版社,1999:45
[10]贾平凹.战胜自己,平凹文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贾平凹.山石、湖月和美中的我,平凹文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贾平凹.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平凹文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13]张文修.坛经.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5)
[14]张文修.坛经.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9)
[15]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6]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