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散文在新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散文在新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亮程用散文建构自己的家园意识,或者说他是在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家对刘亮程来说,是生命所有意义的承载。也许就是这种贫寒的惨苦,让人心里发出恐慌,摆脱这种境况,他所选取的是另一方式——逃遁。但是,这个地方让他感受到了边缘化的恐慌,在面对现实社会与精神追求的背离时,刘亮程选择了“逃遁”。然而,逃跑并不意味着摆脱了悲剧的命运。

中国散文在新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刘亮程用散文建构自己的家园意识,或者说他是在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代一代的人都去追求物质家园的时候,人的精神家园却被荒芜了,人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家园,却失却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人在追求自己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存悖论——一方面留恋原始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逃离这种状态;一方面在逃离,另一方面却又感受到离开家园的痛苦。刘亮程在《荒芜家园》中说道:“我常想,是我一手造成了这个家园的荒芜。我若不把全家从偏远贫穷的黄沙梁搬到离县城较近的元兴宫乡,又进一步地搬进县城。我的父母和兄弟们会留在农村,安安心心种好那块地,收拾好那院子,至少不会让它荒芜。”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农村的影响。“我”一步一步带着全家逃离原始的农耕生活,可是,“我”又感受到家园荒芜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多方面的,渗透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当他一个人为现代生活奔波忙碌的时候,这种家园荒芜的痛苦就进入到小家庭中了。当他半夜回到家里时,他的妻子、女儿都已入睡。

“我辞掉安逸的工作,孤身进入乌鲁木齐。我想,我若能在这个城市打好基础,同样会把全家从沙湾县城搬进首府,就像当初把他们从黄沙梁村搬到县城一样。一户农民,只能靠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走进城市,最后彻底扔掉土地变成城市人。

可我没想到,家园荒芜的阴影又一次,蔓延到我的家里。我追求并实现着这个家的兴旺和繁荣,荒凉却从背后步步逼近,它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

我宁让土地荒弃十年也不愿让心爱的妻子荒睡一晚。十多年前,我写下的这些天真的诗句竟道出了一个深刻无比的哲理:人无法忍受人的荒芜。”

原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不违背人性的,然而落后的物质生活却无法让现代人停留在这种状态之下,所以,人们千方百计要逃离这种状态,去追求现代文明。而这种逃离是悲剧性的,因为这种逃离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无奈的,因而也是令人心酸的。

刘亮程的散文,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暴露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现代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本身就是对农业文明和原始生命个体的征服与淘汰。在这样的村庄里,看不到城市的丝毫痕迹;在这土壤中透出的温馨,给人一种“根”的感触。至少,这样的“根”,不管是在城市的中央或是在城区的边缘,我们都没有办法寻找到。这是人性的一种复归,是向物质化世界高速发展的一种背离。

乡村与城市总有太大的距离。应当承认,乡村的悲剧不同于城市的悲剧,农民的悲剧不同于市民的悲剧,前者不但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此更为惨苦。在《寒风吹彻》一文中,刘亮程感叹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于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刘亮程走不出家园,就像他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他对一个冬天的来临似乎漠不关心,却又好像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当他预感大雪即将降临时,他总把院子扫得很干净,像是在无意中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这时候他总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一块干净的地方让雪落下。他知道:从播种到收获,从一种活计到另一种活计,从一具生命到另一具生命,都有一个孤独的走向。家对刘亮程来说,是生命所有意义的承载。他曾在冬日里推车走出村子,寒冷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他从家里带出来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他浑身上下只剩下了寒冷。人性底层的心灵需要一个可以寄托的处所,那就是家,是心灵的回归之处。没有这个处所,人的一生只能被“寒风吹彻”。“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而这个曾经在冬天的寒风里留下隐痛的刘亮程却对冬天充满着期待,因为他知道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

也许就是这种贫寒的惨苦,让人心里发出恐慌,摆脱这种境况,他所选取的是另一方式——逃遁。刘亮程在散文中,描写一匹马的逃跑,而在实际生活中,他自己一步一步从那个“黄沙梁”逃了出来。“黄沙粱”这个充满诱惑的村庄,以及村庄中丰沃而贫瘠的土地,培养了刘亮程的情感和哲学。但是,这个地方让他感受到了边缘化的恐慌,在面对现实社会与精神追求的背离时,刘亮程选择了“逃遁”。逃遁不是懦弱,而是在寻找通向生命最朴实最美丽的归途。他逃遁的方向是明确的——不能安于现状,要寻找另外的生活,背弃人们安于物质生活的生存状态,寻求物质与精神都富足的乐园;但同时他逃遁的道路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追求新生活,另一方面又因为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倍感痛苦;一方面他努力肯定自己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逃遁行动否定自己的生存。

作者的叛逃意识是通过相似类比来表达的,这种类比就有一种隐喻。如果说人生是荒谬的,然而却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它,并以此换来幸福的允诺,可是,不论我们对它肯定,维持,忍耐,还是对它否定,变革,反抗,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于是,不堪命运的人走向第三条道路——逃跑。然而,逃跑并不意味着摆脱了悲剧的命运。在《逃跑的马》中,他写到有一匹马跑掉了,“我们没有追上它,说明它把骨头扔在了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远地。马既然要逃跑,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这是绝望。这令人绝望的逃跑,毕竟敞开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更为可悲的是另一匹马,它“放弃跟命运较劲”,老了以后被人拴在草棚里,气息奄奄地等待死亡。在《城市牛哞》里,作者偶遇的牛群则不但不能逃跑,连求在平静老死的机会也不可得。它们并排站在卡车上,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带着天真而好奇的目光穿过市街,直至屠宰场。文章写道,“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各种美梦呢?接着,作者将这种思想突然引到自己的身上:(www.xing528.com)

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这种逃跑让人感到辛酸,为什么逃跑?没有人束缚他自己,是他自己不满意与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渴望另一种生存。

在同一篇文章中,刘亮程这样写自己对牛,其实也是对同类遭际的特殊感受:“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他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地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深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这里的逃跑,最终是逃到了城市里,所以,他一方面把乡村生活描述得好像世外桃源,悠闲自然,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进入现代文明,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员,成为现代都市人。

在《城市牛哞》中,作者很显然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看到了某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对比思维的结果,正是这种对比,使他在看见那么一堆牛粪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思考。作者的思维就发生了一个变化,引发了对牛的相似思维,这种相似思维不是直接说出结果,而是通过描写牛,通过牛的生活暗示出人的生活,其实,很多人都像牛一样,最后就是这种结局。正由于这种相似,作者才突然一个变化,牛转化成为“我”。我成为“从装满牛的车厢里跳出来的那一个,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我在替牛逃,实际上也是在替自己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这个社会里成为一只被人宰杀的牛,我们辛辛苦苦劳作,却随时都可能被卖掉、被屠宰。这种认识是大胆的,他对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现象提出了批评,似乎在对我们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牛是被利用的,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所以,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逃。

然而,逃跑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这是政治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作家刘亮程发现了人的命运与牛的命运具有某种相似性,抓住这种相似性,就获得了一种人生哲理,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够建构散文审美境界。

刘亮程的散文给人一种警醒,也给人一种思索。逃遁源自于人们心中的生存本能意识——现代的焦虑与惊恐。但在现实之中,太多的因素左右着人们,逃遁只能成一纸空谈,最终刘亮程和许多像刘亮程的文人们将无处可逃,并在逃遁中迷失方向。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或许一切金钱、资本、权力、欲望等已经成为控制当今社会的坏品质,但它们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物质文明,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电脑、没有科技的社会里,生活在只有一条“丝绸之路”与外界相系的沙漠腹地的刘亮程是否还会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刘亮程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心灵家园的归宿与现实的生存状态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无法消除的,也是无法解决的,也许,我们现在和今后只能在这种矛盾之中生存,不断或者永恒地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