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时期散文:历史人物的解读和感悟

中国新时期散文:历史人物的解读和感悟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闾从事散文创作以来,一直在凸现一种意识,那就是对人生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是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和感悟的结果。王充闾对李白的人格分析一方面是历史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也就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李白。可以说,李白的心态,也就是王充闾的心态,李白的遗憾,也就是王充闾的遗憾。所幸,王充闾的文化探索,让他洞察了历史人生悲剧,感悟了人生,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从现实存在,走向诗意存在。

中国新时期散文:历史人物的解读和感悟

王充闾从事散文创作以来,一直在凸现一种意识,那就是对人生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是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和感悟的结果。王充闾在散文《石上精灵》中写道:在整个人生之旅中,时间与生命同义。与古生物化石一亿多年的生命史相比较,真是觉得人生所能把握的时间实在是过于短暂了。古人曾经慨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朝生暮死的蜉蝣也好,活过了初一到不了十五的朝菌也好,比起历经无数次的晦朔轮回、春秋代谢的人类来说,生命的久暂不成比例,可是,难道人类的生命就真的那么长吗?恐怕也不见得。《圣经》上说,亚当一百三十岁时生了儿子塞特,以后又活了八百岁;塞特在八百零七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九百一十二岁;塞特的儿子以挪士活了九百零五岁。这些都是神话,普通人能活上一百岁就被称为“人瑞”。其实,这也不过是这片狼鳍鱼化石的一百二十万分之一。真个是:“叹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

在生命流程中,时间涵盖了一切,任何事物都无法逃逸于时间。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讯网络可以缩短以至抹杀空间的距离,却无法把时间拉近,就在键盘上敲着这几个字的时候,时间不知又走出多远。一切生命,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群,都是作为具象的时间,作为时间的物质对应物而存在的。他们始终都在苍茫的时空里游荡。只有当他们偶然重叠在同一坐标上,才会感到对方是真实的存在。

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人类生命体验、灵魂跃升的一束投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继发思维,从一亿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开始,与人类的生命史相比较,又与朝生暮死的蜉蝣,活过了初一到不了十五的朝菌比较,进而联系到《圣经》故事,说亚当一百三十岁时生了儿子塞特,以后又活了八百岁;塞特在八百零七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九百一十二岁;塞特的儿子以挪士活了九百零五岁。但是活得时间再长,在历史的时间河流中,都不足一提。

虽然现代人自豪于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讯网络可以缩短以至抹杀空间的距离,却无法把时间拉近,就在键盘上敲着这几个字的时候,时间不知又走出多远。经过这么一系列比较、思考,作者终于认识到“一切生命,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群,都是作为具象的时间,作为时间的物质对应物而存在的。他们始终都在苍茫的时空里游荡。只有当他们偶然重叠在同一坐标上,才会感到对方是真实的存在。”

这种对生命的认识是独特的、深刻的,就因为作者不是简单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而是深入思考。也就是说,通过相似思维,由古到今,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历史和自然之间感悟人生,因而摆脱了常人的肤浅认识,而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层次。

王充闾是走出政坛的散文作者,他很自然就会有一种政治抱负,而这种政治抱负却因为自己患病而无法实现,所以,他内心里对此肯定会耿耿于怀。于是他走进历史,发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也有类似的人生,《两个李白》应该是这种思考的结果。他这样写道:“在我们面前,站着两个李白:一个是现实存在的李白,一个是诗意存在的李白,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不朽的存在’。”(www.xing528.com)

说他是现实存在,是因为“他一生被登龙入仕、经国济民的渴望纠缠着,却困踬穷途,始终不能如愿,因而陷于强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郁与煎熬之中。”

说他是诗意存在,是因为“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哺育的结晶。……本来,唐代以前,儒、道、佛禅以及神仙、游侠等方面的文化,均已陆续出现,并且逐渐臻于成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像李白那样,将它们集于一身,完成政治文化的综合融会工作。当然,其中也映现了盛唐文明涵容万汇、兼容并蓄的博大气魄和时代精神。”

对李白心理的分析,作者没有限定在历史文献之中,而是亲临李白当年生活过的地方,登临碧山,站立采石矶头,感悟“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恬淡虚空心境,观照自我,寻求答案。正因为处处有作者的足迹,所以,文章就有了生命,而不是历史资料的大汇集。

作品对李白两次从政机会的分析用了很大的篇幅,“归根结底,李白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大概连合格也谈不上。他只是一个诗人,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虽然他常常以政治家高自期许,但他并不具备政治家应有的才能、经验与素质,不善于审时度势,疏于政治斗争的策略与艺术。”由此,作者展开相似联想,写杜甫的不如意,陆游的感慨,这种历史追寻,正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质问。“我以为,这种现象同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的一些有直接关系。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终生为求仕行道而四处奔波,席不暇暖,在别人看来无法实现的事,他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人格精神对于后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文人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作者感悟到这种痛苦是传统文化与生带来的,是无法排遣的,所以,李白豪饮,借酒浇愁,“佯狂痛饮总是一种排遣,一种宣泄,一种不是出路的出路,一种痛苦的选择。他要通过醉饮,来解决悠悠无尽的时空与短暂的人生、局促的活动天地之间的巨大矛盾。”

王充闾对李白的人格分析一方面是历史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也就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李白。如果他没有从政的经历,没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与宏图,也就不会关注李白的政治抱负与人生苦闷。正如他自己所说:“解读李白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及其个人际遇所带来的酸甜苦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可以说,李白的心态,也就是王充闾的心态,李白的遗憾,也就是王充闾的遗憾。正如作家所说:“‘蚌病成珠’,这种郁结与忧煎恰恰成为那些天崩地坼、裂肺摧肝的杰作的不竭的源泉。这巨大的张力,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冲突,表现为试图超越却又无法超越,顽强地选择命运却又终归为命运所选择的无奈,展示着深刻的悲剧精神和人的自身的有限性。”其实,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矛盾的冲突,没有积极介入现实社会的渴望与动力,也就不会创作出惊天地、感人心的作品,也就不会产生流传千古的杰作。所幸,王充闾的文化探索,让他洞察了历史人生悲剧,感悟了人生,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从现实存在,走向诗意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