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创中国新时期散文的变革与发展

开创中国新时期散文的变革与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当人们经过反思而憎恨我们自身及民族的劣根性之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以别样的姿态鲜亮登场于《收获》杂志,立刻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余秋雨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进行思考,从中发现相似性,文化散文就是这种相似思维的结果。突破了传统的抒情散文模式,恢复了中国古代散文理性思考的本质属性。

开创中国新时期散文的变革与发展

我们知道,社会反思使人们意识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时期是违背人性的,我们过去信仰的东西忽然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于是抒情时代结束了,社会进入理性探寻阶段,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理性支撑点。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还不能直接面对生活发表意见,所以,社会反思陷入困境。正当人们经过反思而憎恨我们自身及民族的劣根性之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以别样的姿态鲜亮登场于《收获》杂志,立刻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一时之间,对余秋雨现象肯定与批评的声音成为中国新时期散文理论界的主旋律。文化散文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其后,学者散文、哲理散文、女性散文、新散文的概念陆续出现,中国散文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来到了。

任何时代的散文家,都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美学范畴内进行艺术突围并创造新的审美高度的。新的生活需要新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原则。尽管这种精神与原则的确立是那样的困难,但它将在富于独立精神的散文艺术实践中孕育诞生,并反过来促进散文创作多元格局的形成。

过去那种在单一价值观念支配下,用相同的主题,选材,结构,手法进行散文制作的文化氛围已经逐渐消解。这就从根本上为散文艺术更新机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虽然当时张扬艺术个性的宽松的文化氛围未必尽如人意,但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因此,能否进行新的创造并不断超越旧的模式,就取决于作家自己了。在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散文缺少文化知识构架和文化精神的困窘,并期待“文化散文”的出现。余秋雨是在历史与现实之中进行思考,从中发现相似性,文化散文就是这种相似思维的结果。人与历史、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文化苦旅》,就是这种相似思维的结果。

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从中发现相似性,造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突破了传统的抒情散文模式,恢复了中国古代散文理性思考的本质属性。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感悟,这种感悟主要是通过相似思维实现的。每一种山水文化中都积淀了人类历史和智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能够借鉴而赖以发展的基础。相似思维使我们从中觉悟、反思,而这种反思常常是对历史的错误进行批判,避免我们今天重蹈历史的旧辙。

如果说,巴金的散文是一种内省的思考,作者是对自己内在心理和社会进行反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种观照思考,作者走出了自我的圈子,走向历史,走向自然山水,在其中观照人文内涵,观照人类的文化创造,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感悟生命的历程,探寻中国社会的文化根源。

巴金的反思是局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忠于自己的遭遇和思考,真实表现出一位老人对未来的关怀,是一种痛苦的思考;而余秋雨则是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整体上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种潇洒的写作姿态。这种写作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找到自我感觉的痛快淋漓的宣泄,是一种自我实现

首先,作家开始寻找新的视角来透视生活,并努力把这种视角转换为构思作品的角度,建构别致的散文世界。由此,单一的选材趋势被打破:或感悟人生,或描绘社会,或亲近自然。就感悟人生而言,有古典的心态,也有现代的体验;或注重情感,或着意理性;就描绘社会而言,有的采取宏观视角,审视和把握重大事件;有的运用微观视角,摄取生活片断,给予歌颂或抨击。亲近自然是历代骚人墨客的兴趣,用现代人的方式对其进行感受和把握,是新时期散文的一大亮点。余秋雨的文化思考散文,不论是《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还是《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它们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建构自己的散文世界。

其次,作者通过创造性的相似思维,在主客体之间相似关系的把握方面都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力图突破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而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探究客体的内涵及其与主体的关系。这一努力,改变了散文创作曾经有过的意蕴单调和政治价值尺度高于一切的状况。以相似关系构成的理情交融的散文境界,使散文走出了单调的“社会评论”或者社会抒情模式。这是新散文创作中的最大成就。具体表现在:既可写时代风云,也可抒一己悲欢;既可表现社会理性,也可表现个人的生命体验;既写阶级感情,也可表现普遍的人性。(www.xing528.com)

无论是情感体验抑或理性参悟,新散文都以新的价值取向——当代意识来观照、表现和把握。如《这里真安静》,摆脱了发思古之幽情的一般作法,“安静”体现了现代人感知的敏锐与独特。这个坟地的冷落与现代日本人的热闹,现实场景气氛的反差给作者的心头造成一种异样的情绪,是怅惘,还是兴奋?一时说不清楚,但作者最终忍不住想告诉那些日本人:“就在这座城市,一个草木掩映的冷僻所在,有一个坟地。无论如何,你们应该去看看的。”作者运用相似思维对对象进行相似把握,发现坟地的安排与某种等级观念的相似,又将这种相似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峙,将这种发现化成一种有意思的散文意蕴。余秋雨的散文显示出现代学者的智慧学养在散文中的独特魅力,如《废墟》便蕴藉着现代文化哲学内涵。

总之,散文文化寻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现、挖掘。这一类作品或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表现出对秦汉雄风的渴望,唐宋诗意的发扬。或者在传统文化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中融入强烈的现代意识;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力图超越现实生活;既写出大千世界人的社会生活情绪、心理结构变化的轨迹,又突出了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的变迁。二是着眼于对原始生命力的开掘与赞美。例如《千年一叹》,他把眼光投放在一个个原始状态的文化现象中,表现出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性与情、痛苦与期待中世代相继、生生不已的顽强活力,进而揭示出一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发展、更新的内在动力。

文化寻根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寻找”的过程中,才能将静态的历史与动态的思想协调起来,将哲理思考与生活现象交融起来,创造出一种能表现作家思想突围独特方式的散文境界。

第三,作家试图创造、寻觅属于自己的新结构、新方法,并且寻求和尝试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验,三段式的结构模式在创作领域遭到冷落。从文体角度上看,我们可以概括出余秋雨散文的三个特点:

一是理性观照,发扬中国散文传统,“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探究精神,突出了散文的理性思考或者文化思考。

二是境界开阔,作者的思维不受现实的局限,不受史料的局限,感悟与想象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三是开创了自然山水与自由感悟相结合的散文结构模式,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知识的活力与生命。

他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启示:人文山水形象、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人、历史、山水三者交融的相似思维审美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