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时期散文:真诚对话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中国新时期散文:真诚对话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是自我意识的觉悟,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与世界的对话,这就要求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虚假对话就无法继续。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散文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真实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束缚,精神受困于真实,就很难飞腾起来。对文学散文的真实应该具体理解。散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与构想之间表现出人的智慧,按照自己的意愿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新时期散文:真诚对话建构人类精神家园

散文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悟,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散文是人类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一种文体。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人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了却自己心愿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一种自由写作的文体。所谓大散文,实际上就是要求散文不受过多局限,思想可以自由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从篇幅到境界都进行拓宽。它突出强调的就是作者精神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一言以蔽之,自我实现的自由。也只有获得了这种自由意识、自由精神,散文才能突破一切束缚,才能创造出“有意思”的艺术境界。

散文是自我意识的觉悟,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与世界的对话,这就要求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实现对话,如果虚假对话就无法继续。所以,多少年来大家一致认为,散文的生命由真实来决定,唐弢说:“即兴下笔,自然可以从心所欲,但并非漫无限制,即小见大,谈言微中,是由形式的限制而产生的散文的条件,倘寻凭借,只有力求‘真实’这一点。”[19]真实的表达并不一定就是散文,而散文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散文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那么,真实可能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束缚,精神受困于真实,就很难飞腾起来。阿瑞提这样说:“成功的隐喻哪怕好像是减少了现实性,也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力、提供审美的价值。当诗人说A像B而还没有人能看出这种相似,这样他就把我们领进了一个世界。在那里,真实的与非真实的结合为一体,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意料不到的景象。”[20]这就需要我们对散文的真实进行一番分析,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有助于散文创作。

什么是真实?对文学散文的真实应该具体理解。一般来说,我们对真实的理解有这么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情景的真实;一是历史事实的真实;一是心灵的真实、想象的真实。

生活情景的真实构成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不是散文的内容,因为散文中仅仅写出真实的生活情景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东西,才有意思,才能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

历史事实的真实属于历史传记的内容,在文体不区分的时代,传记也叫散文。但是现在,传记成为传记文学,与散文有了一定的区分。

所以,散文的真实就是心灵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思想的真实。

严格说来,写作中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一旦经过语言的过滤,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实,一切都是相对的。

列宁说过:“人具有歪曲事实的能力,具有使抽象概念(例如时间和空间)成为独立的东西的能力。”[21]我们阅读钟鸣的《第五元素》,真实在他那里变成了一种感悟,一种哲学思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圆”是一种事物的形状,它是否就是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呢?这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一个文学意义上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性并不完全等于事实性,无论显隐,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倾向和立场。萨特指出:“为了拯救文学,必须在我们的文学里表明立场,因为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表明立场。”在他看来,有这样两种文学,一种是“存在的文学”,一种是“实践的文学”。前者是认同现实的,与想占有世界的人们站在一起的;后者则是批判现实的,与想改变世界的人们站在一起的。因此,作为进步的作家必将抛弃前者而开创后者。萨特在论福楼拜的时候,引入一个“文学介入”的概念。他解释说,文学“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显示,证明,表现:这就是介入”。由于福楼拜在作品中有着更深层次——也即“政治层次”——的介入,因此,即使他在其他地方都采取了理应受到谴责的立场,也应予以肯定的评价。文学介入,归根结底承担了全世界,承担了整体。萨特认为,有必要使诗与散文的艺术首先变成批判艺术;而当写作带上了批判性倾向,这时,作家是不可能不对他自己身上的一切提出质问的。“写作就是对全部文字提出质问”,是质问构成了写作的内容。

如果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文体,那么,散文的真实就是一种文学真实。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散文的真实呢?我们把散文中的真实界定为:

作者内在心灵思想认识与情感达到与外在事物或情景的一致,或者可以这么说,人的内在思想认识与外在语言表现的一致。

散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追求这种内外一致的真实境界。所谓不真实,就是心里感受到的、思考的、想象的是一套,嘴里说的、文章里写的是另一套。也可能很多作者写出的事实是真实的,但是,对这些事实的看法、认识却与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看法、认识不一样,也就是说,他是按照别人的看法来写这些事实,或者是按照社会政治观念来写这些事实,这就是说假话。

“真实”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问题,文学的对象是社会生活,所以作家都企图追求达到的一种真实的境界。但是任何人对外界的反映过程都不可能达到真实如同照相的效果,即使照相也存在一个选取角度的问题,从任何一个背景中选取一个局部部分,能够代表整体吗?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吗?很显然,无法做到真实。

散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与构想之间表现出人的智慧,按照自己的意愿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散文的操作原理就在于相似思维,作者都是通过写作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构想,尽管散文一直强调写实,但是这种写实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写实,是通过写实的形式来实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散文是什么呢?从创造的原则看,散文实际上就是运用相似思维自由创建语言乌托邦的一种文体。

相似是一种发现的途径,散文就是需要发现,需要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习以为常的美,就是潜藏在这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中。

创造学大师阿瑞提这样表述相似性思维:“人的认识主要就是靠能够把相似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后把相似与同一区分出来。”[22]这种认识实际上把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归结为相似思维。

“现在我们可以说,构成一个审美统一体要满足三个认识上的操作模式:①对于构成艺术统一体所必需的材料是由外部现实当中彼此有联系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或者是由艺术家在作品中汇集结合到一起的那些因素构成的(接近模式);②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或是把具有相似性的要素汇拢构成一个整体,如隐喻、具体化等等(相似的模式);③艺术作品代表了客观事物的某一层次、情境、事件或意义(局部代表整体的模式)。”[23]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纷繁感受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且对选取的材料作适当的剪裁,这是散文创作中实现真实的典型化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个选取过程并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把物象直接搬入作品的简单过程,客观的人事物景,一经写入作品,便转化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具体形态,作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感情和它们发生了有机的融合,使他们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充溢着作者感情的汁液,渗透着作者对他们的理解和评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创作出成功的散文作品。这正是作者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观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具体情节发生有机融合的艺术处理,也是散文作品中实现真实的典型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虚构,在散文作品中应该作为一种写实的补充手段而存在,其实,成功的虚构只能从深厚的生活积累、强烈的真情实感和高超的艺术素养中孕育出来,可以说,是比真实更艰难的写作。峻青在创作《秋色赋》时说:“那个老人是虚构的,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是人民中所普遍存在的。人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我觉得非写出来不可。否则,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但是怎么写,怎么表现,有个酝酿、构思的过程。主题并不是一下子立起来的,须经不断的、反复的酝酿、构思后才逐步明朗、完整、成熟。”[24]后来,很多批评家在对过去那些歌功颂德的散文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对散文的虚构进行了批评,似乎散文就只能写真实,而一旦虚构就会成为虚假的散文。其实,虚构与虚假是两个概念。虚构是艺术的构成方法,虚假是一种欺骗,而不能视为同一。在那个“假大空”的时代,很多作家为了歌功颂德,表达了一种虚假的情感,因为他的内心情感与他表达的情感不一致,是违心地说了一些奉承的话。就像那时候很多人手里拿着红宝书,嘴里高呼“毛主席万寿无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谁都不可能“万寿无疆”,这样说话就是虚假,这样写作出来的文章也就是虚假的文章。(www.xing528.com)

相对而言。《桃花源记》是虚构的散文,但是,一点都不虚假,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表达,因为它是符合作者心灵的虚构,也是符合所有读者心灵的虚构。这样的虚构能够得到我们的认同,就在于他表达了我们的心灵世界的真实要求与愿望。

散文作者一定要注意把对社会的观察和自己的思索糅和在一起,努力探索社会的本质和诗意,表现人物的心灵美,刻意求自然而不雕琢,力求达意而不牵强附会,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散文写作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莫泊桑说:“应当久久地注视你所想要表现的东西,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说过的形象和式样。人,总有根据前人思索过的记忆来使用眼睛的习惯,因而一切东西都一定还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区区小事也都包含着未知的部分,把它找出来吧。”

能否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否表达我们心灵世界的真实愿望,关键在于创作者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才能使作者突破真实生活的局限,虚构出合目的、合规律的审美意境

写散文,总是要写到客观上的人、事、物、景。只有那些能够激发或者寄托作者真情实感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事物景,才是写散文的材料,否则,无论怎样真实生动,都是淘汰的对象。

散文最难隐瞒的就是自己,作者要勇于把自己加入进去,不说言不由衷的大话、空话,不做无病呻吟的文章,有心就有文章,印象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心灵反应,是人格力量的审美表现。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感情打动读者,鼓舞他们前进。”

散文的真实主要是突出真实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表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实际看到、实际听到、实际嗅到的感觉,这是真实感觉;另一种是想象中看到、想象中听到、想象中嗅到的感觉,这就是想象感觉。而散文能够感动读者的不是真实感觉,因为真实感觉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而想象感觉确是一般人难以感觉到的,所以,具有审美意味。尽管想象感觉是写作主体凭借真实感觉经验推测和设想出来的感觉,但是毕竟是经过了主体的情感渗透、艺术改造而具有了新的意味,这种新意味就是一种创造,从而与一般人的真实感受拉开了距离,变得新奇、独特、陌生、美感。这种感觉实际上是包含了认识的感觉,是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直观然而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凡是作家笔下的感觉描写,都是这种想象感觉描写而不是真实感觉描写,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如果这种想象感觉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梦幻思维,产生一种独特的散文意境。例如赵丽宏的《瞬间的迷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石头与眼睛的相似,就引起作者一系列想象,展开一个梦境,通过梦境表现出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和认识。阿瑞提说:“……梦只对于做梦者本人有价值。它们是不可能完全或正确地再现出来的个人经验。梦主要是由原始的机制构成,不足以和概念过程结合在一起,这样,它们就不能按照原初的形态被他人分享或传达给别人了。如果要把梦说给别人听或更有甚者要加以解释的话,那就要用正常语言和清醒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但这就不再是梦而只是对梦的翻译了。”[25]这就说明,散文作品中的梦境是一种表达手段,是作者的创作表达,是有意识的结果,而不再是原始的梦境,所以,这是作者运用相似思维创造的散文意境。

如果说,开始的思维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形态相似思维,那么,随着思维的深入,这种相似思维就进入到深层次的历史或者观念的相似思维。“天哪,横陈在地上的所有卵石,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表情直愣愣地瞪着我。我被一群可怕的眼睛包围了!现在,任我怎么拔腿飞跑,也跑不出这些眼睛的围观和追踪了。这些石头的眼睛,这些千百年来倒毙在大戈壁中的迷路者的眼睛,这些迷惘的惊奇的悲哀的凶险的幸灾乐祸的眼睛们啊……”。作者的相似思维引申了,由这种石头与人的眼睛的相似引申到人类历史中那些倒毙在戈壁滩上的迷路者的命运,这种情况与作者自己身处的境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幸灾乐祸”的眼睛又是深层次对自己命运担忧的相似思考的结果。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境就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潜意识思考,也是对中国现实社会前途的相似思维,其中的现实形势非常突出的,于是作品的意义也就产生了。阿瑞提说:“诗人、剧作家以及(比较少的)小说家一般都很懂得,语词获得重要的意义常常不在于它们所讲出来的什么,而在于他们所没讲出来的什么。没有讲出来的、有时是隐藏着的可能倒会产生有力的效果。发现没说出来的言外之意就能发现作者的一种创造性特质。”[26]那么,这个梦境表面意义我们都能把握,但是,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来的意义——言外之意是非常丰富的,是需要进行多方面联系思考才能把握的。

如果,相似思维只是停留在事物之间的形态相似这个层面上,那么,意义就是有限的,也是表面层次的,就很难打动读者的情感。

弗洛伊德把文学创作比做白日梦。只有没得到满足的人才有幻想或白日梦,感到满足的人不会有。‘未满足的愿望是幻想背后的驱力;每一种幻想都包含着一种愿望的满足和对一种不满意的现实的改造’。‘艺术诗的实质在于运用了技巧,从而克服了我们的厌恶感…作者通过改造和伪装减弱了白日梦当中自私的特征,他在描述自己的幻觉时,用纯净的形态也就是审美的、愉悦的形态使我们受到贿赂’。1908年,荣格认为创造过程,至少是艺术创造,是以两种方式来发生的:心理学的和幻想的。在心理学的方式中,创造产品的内容来自人的意识范围。

在这第二种方式里,内容不是来自生活的课程而是来自超时间的深层,来自荣格所称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在世代进程中反复发生的原始模型——原始经验的储存。这种原始模型可以超越人的理解。它们可以是多方面的、有魔力的和怪异的。

在幻想的方式中,创造者完全被重新出现的内容所支配。

因此创造过程是由原型的无意识活力所构成。与原型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意象补偿了创造者生活当中、甚或创造者所处历史时代精神当中的不足之处与片面之处。换句话说,伟大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生活经验、个人因素,超越了创造者刚好生活着的那个历史时代。

……艺术家不善适应他所处的环境,这成为真正的优点:它促使了原型的重新浮现,引导着他进入一个有着古老根源的神秘世界。”[27]

赵丽宏的散文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对现实的不善适应,他的思维由感悟迷路,引申出自己的一段经历,这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由经历的奇特感受引起卵石与眼睛的相似引申,这些都是事物之间的表层相似性,而进一步由卵石眼睛到历史人生悲剧的相似,就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层相似性,这就是原型的无意识表现。

梦话看来是虚幻的,但是从它深层次构成来看,又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它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需求,这种需求又是社会生活在作者意识中积淀的结果,所以,它是真实的相似显现。

我们知道诗歌重“情”,小说重“事”,散文重“思”。贾平凹的《丑石》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就在于他“思想”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吸引读者走进这种艺术境界,共鸣于这种审美境界。散文的艺术境界是多样化的,有哲理的境界、情感的境界、生活的境界、自然的境界、文化的境界、审美的境界等等。境界有高有低,有俗有雅,而最高的境界则是“思”与“诗”相互交融——“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